揭秘朱元璋北伐的秘密 朱元璋北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日期:2023-10-2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朱元璋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我们都是知道的,朱元璋开国皇帝,公元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从此开始长期的对北元的军事讨伐。

  一、定鼎东南

  公元1367年的中国,名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大元,在此起彼伏农民起义战争中,已四分五裂,此时的神州大地上同时并存多个割据势力。这一年正月,据应天形胜之地的朱元璋,在李善长、徐达等人的劝进下,进位吴王,建立政权,正式拉开了大明王朝的建国之路。自朱元璋帅师渡江,占据长江天堑之险已有十三年,彼时群雄割据,南方纷扰不靖。拥兵六十万、强盛一时,最有争鼎资格的陈友谅势力,已于鄱阳湖一役烟消云散

  东征西讨十余年间,原处在夹缝中的朱元璋俨然成为庞然大物,放眼南方,可虑者不过割据江浙、福建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诸辈。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的东征军攻克苏州,俘虏了张士诚,最具威胁东周政权宣告覆灭。而方国珍、陈友定势力也在吴军的攻势下岌岌可危,灭亡只在朝夕,无可多虑,江南统一已经势不可挡,不过是时间问题。当此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

  二、中原混战

  勉强维持北方统治的大元朝廷此时并不太平。当初借助镇压 田丰、王士诚所部红巾军起家的将领 王保保,坐拥中原,元顺帝封其为河南王,许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但朱元璋势力已成,王保保无力南下,只是假借南征之机调集关中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的军队,行兼并之举。这自然惹得关中军阀警惕,拒不受命。王保保不顾元顺帝多次催促南征的号令,悍然进攻关中,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北方军阀混战,大元皇帝的权威荡然无存

  元至正二十七年,在朱元璋进位吴王的同时,关中诸将领推举李思齐为盟主依潼关自守,共同抵御王保保的进攻。时年八月,元顺帝下诏罢黜王保保兵权,王保保的部将貊高又据卫辉归顺朝廷反叛他,形势急转直之下,王保保渡黄河,北屯怀庆。之后短短两月间,丧失朝廷大义的王保保,手中兵权逐渐被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将瓜分,其所控兵力所剩无几,无奈之下,退守泽州。值此北方混战,内讧不止之际,朱元璋敏锐的觉察到这是北图中原的绝好良机。在东征张士诚结束,大军回师应天后,朱元璋开始磨刀霍霍,渡江北伐。

  三、北伐战略,三步走

  公元1367年九月末,朱元璋犒赏三军将士,大宴文武百官,为北伐造势。此时江南平定,文武百官对北伐中原慷慨激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刘基信心十足的认为:张士诚已灭,正应该趁外敌胆丧,乘胜长驱中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亡元朝 。北方的元廷似乎已是砧板鱼肉,任人宰割,像刘基一样,持有这种想法之人不在少数。大将常遇春也激昂的说道: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可以胜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

  面对朝中文武的轻敌冒进,一统江南的朱元璋仍依旧保持着冷静。他告诫文武大臣,为将之道,贵于持重,并强调,如果大军长驱到大都城下,顿于坚城而不能立即攻破大都,粮草必然难以为继,到时元廷的各地援兵杀来,大军进退不得,势必覆灭!十年前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三路北伐大都,惨遭败亡的前车之鉴,尚在眼前,不可不虑!

  这次北伐的意义不同与以往,它不仅是一场南北势力之战,更是新生的汉人政权重夺全国统治的民族之战,容不得半点差池。深谋远虑的朱元璋,制定了步步为营、逐次进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第二步、旋师河南,断其羽翼;第三步、拔潼关而守之,断关陇援军,然后进兵元都。此等高屋建瓴、高明卓绝的军事部署令诸将叹服。

  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甲士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当日朱元璋亲赴北门外祭祀神祗,为大军壮行!朱元璋晓瑜诸将士,此次王师北伐中原,是为了削平祸乱,以安生民,对百姓一定要秋毫无犯,不可行伤民之举。大军誓师,水陆并进,即日开拔!至此,空前绝后的北伐之战正式拉开序幕,一个崭新的汉人王朝就要浴火而生!

  四、北定中原

  吴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讨元檄文,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申明元室气数已尽,如今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并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纲领,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有力的策应了徐达北伐军的军事行动。十一月,徐达克沂州后,分兵攻占滕州,扼黄河以断山东援兵,不日又攻克重镇益都,山东诸州县望风款附,形势一片大好,收复山东全境指日可待

  朱元璋当即敕书大将军徐达等人:若山东各城俱下,留兵一万守益都,余分守济南、济宁,然后大军进取河洛,燕冀相机而动。徐达等不负众望,当年十二月,齐鲁诸郡皆被攻下,山东基本纳入朱元璋治下,大军掌控运河沿线,军需粮草供给无碍,元廷屏蔽已被撤去,北伐第一步战略圆满完成。这个月还真是好事不断,不仅北伐进军顺利,负隅顽抗的方国珍最终也谢罪乞降,广西等地也相继被南征军攻下,朱吴政权如初升之日,已颇具新朝气象。

  当此时,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百官劝进,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开国号曰大明!新朝肇建,万象更新。这不仅标志开国建朝,也意味着大明正式以华夏正统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其取代元朝统御神州已势不可当!北伐军阵前更换旗帜,以新朝明军的全新面貌攻伐元军,全军上下欢欣鼓舞斗志昂扬

  公元1368年,徐达从济宁挥师河南,进攻汴梁,同时分军由永城、归德趋许昌,征戍将军邓愈也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南阳,策应北伐军主力。三月底,徐达进驻陈桥,汴梁守将李克彝连夜西遁,元将左君弼、竹昌迎降献城。徐达攻克汴梁后,一鼓作气立即率步骑西攻洛阳。到了四月,徐达于洛水击败元将托音五万元军,元梁王阿哩衮率洛阳官民出降。之后嵩、陕、陈、汝诸州先后攻克,河南大部已被明军收复。

  紧接着明军进逼潼关,李思齐等人望风而逃,不下两个月,关陇之地多被明军攻克,超额完成了朱元璋制定的战略意图,此时燕冀再无屏障,北克大都正当时。这是自靖康之变二百四十年后,汉人政权再次站稳在中原的土地上。宋将宗泽临终疾呼“过河!过河!过河!”;岳飞兵临汴梁,含恨朱仙镇;辛弃疾痛呼“杀贼!杀贼!杀贼!”......多少仁人志士,毕生所求的北定中原,此刻终于在徐达手中实现,尽管它来得太晚,但其中包含的无数心酸血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五、收复幽燕

  洪武元年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渡黄河,沿御河,向北挺进。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闰七月二十七日,徐达攻克通州,大都门户洞开。眼见大势已去,元顺帝遂于二十八日夜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

  八月二日,徐达进占大都,并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斩杀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大都克复。至此暌别汉人王朝四百三十余年的幽燕之地重归华夏怀抱,北地百姓复见汉官威仪!明军北伐功成,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大明版图,困据秦晋的王保保孤掌难鸣。朱元璋不失时机的命令大军发起山西之战,天下混为一同指日可期!

  纵观朱元璋北伐全过程,之所以能够前无古人的取得胜利,是与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行王者之师的战略分不开的。朱元璋在基本上肃清江南后,并没有盲目自大,而是再三劝诫诸将,即使元廷有可亡之机,而我军也得执可胜之道。在这样的谨慎持重的方针下,辅以正确的北伐战略,收复中原,克复大都自然水到渠成。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保证北伐万无一失,早早就做好后勤准备,为解决明军缺马问题,自起兵江左开始,就屡遣使市于四方,并鼓励民间养马,尤为重视骑兵部队的建设,极大提高了明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基本上都是北方统一南方,绝大部分南方政权想北伐并统一天下都以失败为主,或者只部分成功,只有朱元璋领导的北伐完成了从南到北统一天下的使命,可谓千古一人。当然,朱元璋的成功与其自身能力及地位和当时天下大势有紧密的关系!

  朱元璋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朱元璋通过在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混乱中建立了一个属于自身的军事政治集团,其在建立这个集团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无可替换的领袖地位,之后更是审时度势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资源主动发动北伐,一举摧毁了元朝的统治。

  同样北伐的桓温、祖逖、刘裕、岳飞等人仅仅作为权臣和军事将领,没有足够的权威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北伐的军事斗争里面。刘裕北伐攻克长安后就因为建康大本营有反对其当权的势力而紧急回撤解决内部稳定问题,造成赫连勃勃乘虚而入,北伐半途而废!岳飞更是因为最高统治者宋高宗的不支持而将唾手可得的开封拱手放弃,有人认为岳飞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实际上岳飞当时已经是孤军,而且没有后勤支持,如果一味前进只会陷入重围。纵如智星重臣诸葛亮也要面对国内的反对势力掣肘。这些北伐事实上都没有一个完全主导全国的人物。

  朱元璋具有高超的军事谋略

  毛主席曾经说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可见其对朱元璋的军事认可。朱元璋参加元末红巾军,从小兵出发做起,在脑袋别在裤腰带的起义军中,凭借出色的胆识和谋略一步步成为军事头目。其避开各路军阀,直接投入全部力量重点进攻元朝东南政治经济中心集庆府,就体现了其独到的军事眼光,从此便以南京为中心开始其争夺天下的序幕。其凭借南京的人口和财力,四处出击扩大地盘,形成了与张士诚和陈友谅并列的重要军阀,之后更是大胆制订了先进攻实力更强的陈友谅后解决张士诚方国珍等小势力的战略方针,基本取得了南方的控制权。

  随后又审时度势发动北伐,其布置的战略至今也为人称道:“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灭元的战争进程也基本按照其推演的预想开展,实乃军事战略的大家!对比五百年后太平天国北伐军,其孤军深入,一路从南京打到天津附近,后勤不利,又无友军支援,犯了兵家大忌,只能失败收场。

  孙权,刘义隆和宋太宗等人虽然具有皇帝的地位,但其作为领袖人物与朱元璋的军事谋略相比则差的不是一点。孙权兵败逍遥津成就了张辽的神话,刘义隆则是草草出兵赢得仓皇北顾,而宋太宗的授以阵图更是为世人所笑!

  朱元璋面对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元朝入主中原已接近百年,从元成宗之后皇帝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皇帝又在位时间较短,主要势力并不稳固,同时元代没有像宋朝一样做到宰相的分权,宗王采取实封政策,政治制度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往往权臣当道,宗王反叛,宫廷政变斗争不断,各方势力也此起彼伏。

  红巾军气势之后,势力席卷半个中国,对原有秩序造成巨大破坏。为了镇压起义,各地方势力顺势崛起,如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孔兴等,实际上也存在军阀化的趋势,各军阀对元庭也是阳奉阴违,之间也相互斗争扩大地盘,没有及时干预南方的政治统一,为朱元璋消灭各势力,稳固建立根据地和北伐创造了有利环境。

  而刘义隆面对的是正在崛起的北魏,岳飞挑战的是新兴的女真,赵匡义北伐的对象则是刚刚稳固的契丹。在对方没有出现重大战略失误的前提下,要想像朱元璋一样短时间内势如破竹,一举攻陷对方都城直捣龙庭军事上很难做到。加上军事上有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名将,政治上有刘伯温,李善长等名相,火器的普遍使用,南方养马地的推广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朱元璋凭借内外优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开创了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