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侍卫的刀为什么都是反过来带的 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日期:2023-10-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侍卫的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古代的士兵和侍卫的腰间都会佩戴着一把刀,以便有突发状况可以随时将刀抽出来保护自己或身旁的皇室成员,而为了方便的快速抽取出腰刀,通常佩戴的方式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后。

  不过在清朝时期,许多侍卫都会将腰刀反过来佩戴,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一探究竟……

  一、腰刀的起源和传说

  《史记•夏本纪》书中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首先“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中的“积石”则是对如今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

  积石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当地商店里,也以这两种商品最引人注目。据《积石山县志》记载,保安腰刀是由于聚居于大河家乡甘河滩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

  根据《积石山县志》的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保安族人辗转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了打刀技术。

  当时的腰刀样式简单,质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人在大河家定居后,不断总结、积累打刀经验,掌握刀刃加工技术,改进工艺,质量逐渐提高,式样日趋完美,使打刀业成为保安族人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主要门路。

  说起腰刀的渊源,那就不得不说说腰刀上精美的“一把手”图案。

  据说在马步芳控制西北时期,腰刀匠人为了生存,大部分从大河家一带转移到青海、西藏等地做活。

  当时,有一名技艺高超的保安族腰刀匠人名扬西北地区。地方官僚为了巴结讨好马步芳,欲送数百把精制腰刀,限令这位匠人在一月内赶制上百把质量上乘的腰刀,不然将砍掉他制作腰刀的手。

  这位匠人早就对地方官僚欺压百姓、掠夺民财的行径恨之入骨,坚决不从。地方官僚恼羞成怒残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保安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匠人,便在最好看的腰刀刀面上凿刻上了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

  后来,“一把手”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质量并与每个顾客击掌承诺。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轻工部指定为保安腰刀的出口标志。

  二、反佩刀的原因以及作用

  古人佩刀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刀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比如守卫皇宫的侍卫们,自然是要一直都佩戴着刀的,而很多人印象中,佩刀自然是要将刀柄向前,这样一来,在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可以一下子将刀抽出来,进入战斗状态。

  但是实际上,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真正历史上的清朝侍卫们,刀都是反着戴的,也就是说人们印象中的佩戴方法其实是错的,正确的配带方法和人们想象的完全相反。

  我们其实可以从很多的古画当中看到,画中人物的佩刀都是刀柄朝后的,这样子就让人感觉很奇怪了,为什么佩刀要这样子,这样难道不是更加的不方便吗?

  军队训练的士兵说主要是由于弓囊很大同向佩戴容易盖住刀柄影响拔刀,为了避免互相干扰所以反戴,还有反戴时背后拔刀也很方便稍加训练就可以了。

  军队佩弓是常态,侍卫反戴是军事训练的习惯使然,客观上也是为佩戴弓箭做准备。也有人说我国传统评书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样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种礼仪,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

  清兵是关外少数民族,自小马背上长大,腰刀反戴利于骑马。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家,建立了在当时所向披靡的八旗铁骑,而这些骑兵最拿手的不是拼刺刀,而是射箭。射箭的时候左手持弓,右手握箭。弓不离手,几乎是每个八旗战士所必备的素质。

  换言之,在战斗中,左手以及骑兵左侧空间都要为随时可以射箭做准备。这时候一把刀兵朝前的腰刀,简直会碍眼到不要不要的。所以反戴腰刀源自满足骑射传统。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兵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不变,接下来不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多余动作。

  不光是因为自己的方便,而且, 乾隆时期天下太平,战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礼仪和仪式上,统一规定一下成为定制。

  着重了“太平”二字,是一种礼仪,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经过康熙和雍正时期的积累,清朝在乾隆年间已经到达了顶峰的繁荣,满清的统治也已经巩固,所谓的“太平”表现在这种佩刀上也未尝不可。

  满人在入关之前一直都是渔猎民族,尤其擅长马上作战,他们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骑兵,所以所有的武器装备必然都是为了马上作战服务。假如你穿上清朝骑兵的配置,骑在战马上冲锋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佩刀要反戴了,这是骑兵长期作战形成的标准动作。

  骑射状态下,如果刀把向前,拔刀的时候就会很不方便。而且还有可能伤到战马的脑袋。而如果刀把向后,左手稍微扶一下刀鞘,右手就可以很容易的从背后把刀拔出来。

  而且马上作战背后肯定还会带着弓箭,一般的箭袋也是放在左侧,刀柄在前拔刀时很容易受到弓箭的阻碍,甚至是碰坏弓箭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柄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不变,接下来不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多余动作。

  小结.

  这种挎刀方式在乾隆的时候才盛行的,御前侍卫的佩刀名称叫做“太平腰刀”,所以他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杀人的,使用这种佩戴方式本身就是对外来人没有敌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礼节。

  也有说这样佩戴是因为在刺杀的时候动作会比较的大,会比较容易被发现。就是这刀本来就是为了展现出清朝侍卫的一种礼节,佩刀反戴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的和平意愿,对来人没有敌意,所以这种刀的佩戴方式也常常在下属见上级的时候佩戴。

  当时社会比较稳定,而且非常繁荣,满人的统治也已经被巩固,所以才会将这种太平展现在侍卫的腰刀上。这和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就是说这种腰刀的佩戴之法,该是清朝独有的特色。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