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马球运动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球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竞技运动,早在西汉时期马球便已经流行于军中,成为一种寓军事训练于游戏、备受士兵欢迎的活动项目,随着两晋南北朝时期马具装备的完善进步,马球运动的普及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在隋唐时期迎来了发展巅峰,尤其是唐代,上至皇帝下起平民,马球运动成为风靡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体育运动。然而这个盛唐时期成为中华“国球”的体育运动随后的境遇却让人扼腕叹息。唐后,马球运动在宋金元时期发展缓慢,热度逐渐消退,以至于到我国最后一个马背上起家的封建王朝清代时彻底走向衰败。马球逐渐成为一个远离百姓生活圈的名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盛极一时的“国球”——马球在清代走向衰亡呢?
马球的鼎盛时代:朝野上下竟相趋之
马球在西汉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碰撞中产生于军中,马术与脚上功夫“蹴鞠”相结合,产生了我国历史上最原始的马球运动。随着马具技术发展,到了唐代,马球有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开创唐王朝的李渊出身关陇贵族,深究其本源无外乎是北魏鲜卑贵族与汉人的结合,因此颇具胡风,自然深谙马术。此外,李家在创立唐王朝前是“军人世家”,自先祖李虎时便在西魏、北周身居高阶武职。尚武风气自然遗传到后代子孙,在这两者的影响下,对抗性、竞技性、趣味性三者兼顾的马球运动成为李唐皇室的“心头宠”,历代唐朝皇帝几乎都喜爱马球。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行焉”,马球由皇帝个人喜好蔓延到宫廷贵族群体中,逐渐发展成为规则完备的体育运动。由于王公贵族们追求享乐,更是在马球竞技时以奏乐助兴,高端马球比赛真正成为一种兼具视听的饕餮盛宴,并被唐政府广泛应用于外交、节庆等活动中。但马球仅在宫廷贵族中流行的话还远称不上风靡大唐。唐初,国家初创,周边尚有许多威胁,战争频繁,为了保证征伐需要政府大力推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形成全民皆兵的社会形态,民间尚武风气盛行,马球被民风彪悍的唐民广泛接受;而唐政府在关乎马球运动命运的基础设备马匹上的政策十分开明,极力鼓励民间养马: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贴驿邮 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马匹数量暴增,民家家家户户均可豢养马匹,平民之家也有了参与马球运动的能力。自此马球运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成为大唐最火爆的娱乐活动。出现朝野上下竞相趋之的盛况。
到了宋金元时期,尤其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马球运动趋于娱乐平民化,规则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成为坊间巷里为人津津乐道的体育项目。明代马球运动已经有了衰落的前兆,但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仍为明人继承。
禁马令:马球在清代丧失传承必需的物质基础
作为马背上起家的渔猎民族,按传统思维来讲,女真人应当是喜爱马球这一马上运动的,但是为何清代中叶马球会在中国彻底消亡?这首先应该归罪于严苛的“禁马令”。
与开放的唐政府不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清政权担心无力镇压人数众多的汉人,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自清军入关后的顺治五年起便下令禁止民间马匹饲养、交易,关于马匹的禁令繁杂且严苛,人人谈马色变。据《东华录》记载“今各处土贼,偷制器械,私买马匹,毒害良民,作为叛乱。今特为禁约:任事及文武官员及战士外,若闲散官、富民之家,不许畜养马匹……。有不遵禁令,是怀叛逆作贼之心,若经搜获,本人处斩,家产妻拏入官,邻右十家长杖流”。至于康熙年间,禁马令推广范围甚至扩大到了满清旗人,“照顺治五年定例,凡私自养马者处斩、籍没,邻佑及十家长杖流。”“旗人如有外出私贩马匹情事,该佐领骁骑校罚俸一年,领催鞭五十;如私贩者为家奴,则主人为官者罚俸一年,平民鞭打一百,该管佐领须于贩子名下追银十两给拿首之人。”在动辄抄家为奴、流放处斩的禁马令下马匹几乎在民间趋于绝迹。马球无马还何以谈马球?得到彻底执行的禁马令从根本上动摇了马球在清代存在的社会基础,至清中叶,曾经盛极一时的马球运动彻底消亡。
社会风气文弱,喜静恶动,马球缺乏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北宋前,儒家学说吸收佛道思想,显得开放有活力,除了主流儒学外,佛道诸家也争奇斗艳,在民间培养出了健康活泼的社会风气。自南宋程朱理学创立后,儒学逐渐“变味”,丧失了民族学术的精气神,成为迎合上层统治需要的思想工具,至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独霸思想界后彻底沦为束缚人民思想的枷锁。在如一潭死水的思想荼毒下,民间风气也向文弱之风转变。
程朱理学“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是推动社会重文抑武的根源。在主张以静养心的思想下,对抗竞争性强的马球运动显然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土壤。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朱熹甚至把马球与赌博纨绔划为一等,马球也被视为贪图享乐嬉闹的“无益之事”,作为奉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封建王朝,清代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的传播这一思想观念,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弱化民间汉人习武,巩固清政府统治的目的。
除了思想上进行禁锢,清代统治者还在政策上对尚武风气进行打压,第一:将文治为先定为国策。开国之初,统治者就强调治理天下必须以文治为先,定下了禁武息兵的基调,“文弱之风”得以盛行。第二:在官场上施行重文轻武,从武官地位低于文官这一现象中便可略窥一二;武则天时代创立的选拔长于武事的武举制度在此时沦为搜罗好勇斗狠之徒的工具,通过武举进身更为同僚官员耻笑,武举人与科举出身的进士相比,几乎毫无仕途前景可言,甚至出现武职竞相以进身文职为荣,在这一官方风向标的导向作用下,民间自然以文为尊,更是出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荒谬论调。第三:颁布“禁武令”。顺治五年颁布的“禁马令”中,私制、收藏器械也在禁令之列。此时尚且只是禁止器械,乃至雍正时期“禁武令”更加严格,民间佩刀剑、拳斗、擂台较技都被严厉禁止,擂台比武争斗的死伤等同于杀人重罪,在对武斗的严格管制下,尚武风气不复存在,民风羸弱。畸形的社会意识和严格的政府管控,使马球运动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于清代传承断绝。
渔猎传统:清代皇帝偏好围猎不喜球类
虽然马球在民间限制颇多,但制定禁令的统治阶层若喜爱马球运动,马球仍然可以在宫廷贵族间小范围流行。满族作为渔猎起家的少数民族,马术自然不会差,可为何倚重马术的马球在满族贵族间也未能流行呢?
在清代,皇族喜好的体育运动极具满族民族色彩。据《大请会典》记载,当时的“国俗”为冰嬉、骑射、狩猎、摔跤。清代皇帝更是痴迷此道。满族发迹于关外极寒之地,形成了“冰嬉为国制所重”的认知。历代皇帝在数九寒冬必会到皇宫西苑冰场举行冰嬉。此外骑射围猎也是被写入祖制,《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规定“围猎以讲武事,必不可废,亦不可无”。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规范,此后的清代诸帝大多喜好围猎,乾隆甚至八十高龄仍参与围猎。作为清廷宴会四事之一,摔跤也在皇帝倡导下广泛传播,“善扑营”即为其产物。这些传统的满族体育由于皇帝喜爱而流行于朝野,作为汉俗的马球则不被重视。无论在统治者阶层还是在社会平民阶层,马球都无法继续传承,日渐式微的马球最终消亡。
结语
丧失优质马匹这一物质基础、与社会主流文弱风潮背道而驰,马球在清代必然走向衰亡。而作为汉俗又不被统治者所喜,马球最后传承的一丝生机也被“无情”掐断,这一传承了千年之久的国术最终堙灭于历史中,对比马球曾经风靡全国的盛唐时代,不得不令人感怀惋惜。
参考资料
1《东华录》
2《清圣宗实录》
3《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