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权臣,徐温一步步设计最后计划全落空

日期:2023-10-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徐温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杨吴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吴国大将朱瑾刺杀了权臣徐温之子徐知训,而后被迫自杀。这一事件导致了吴国政局剧变,徐知训是徐温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坐镇广陵监控杨吴王室。徐知训一死,广陵城一片混乱,镇守润州(镇江)的徐温养子徐知诰崛起的机会来了。

  在润州的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的计策,立即率军渡江,安抚扬州城内军民。徐温诸亲子当时尚且年幼,面对徐知诰控制扬州的现实,徐温只好默认,以其驻扬州知吴政,填补徐知训留下的真空。

  徐知诰是徐温养子,据说本姓李,也就是日后的南唐烈祖李昪。徐知诰原籍徐州,生于唐末文德元年(889年),父母死于兵燹。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攻占濠州,军士俘虏生口,获年仅7岁的孤儿徐知诰。杨行密对这个七岁小儿很是喜欢,准备收为养子,但是不为长子杨渥所容,故而送与部下徐温抚养。

  徐温给这个孤儿起名徐知诰,与自己的亲子一起教养。出身寒微不幸,但又有机会成为枭雄养子,徐知诰自幼就表现出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世故。

  《资治通鉴》对徐知诰早年的处世智慧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记述:

  知诰事温,勤孝过于诸子。尝得罪于温,温笞而逐之;及归,知诰迎拜于门。温问:“何故犹在此?”知诰泣对曰:“人子舍父母将何之!父怒而归母,人情之常也。”温以是益爱之,使掌家事,家人无违言。及长,喜书善射,识度英伟。行密常谓温曰:“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

  徐知诰深知自己的身份,故而对徐家人非常恭谨,渐渐得到徐温的重视信任,也深得徐温夫人钟爱,与亲生儿子“抚养无异”。徐知诰十余岁的时候,“温知其必能干事”,让他主持处理家里的杂务。徐温性格暴躁、家务繁琐、人际关系复杂磨炼了徐知诰,使他性格柔顺、坚韧、精明,善理繁杂,做事谨慎、细密,使“家人之属且无间言”,从而巩固了他在徐温家中的地位,为以后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天祐九年(912年),徐知诰24岁的时候,协助徐温镇压了大将李遇的叛乱,故而“以功迁昇州刺史”。当时,杨吴政权治理下的江淮地区秩序初定,镇守地方的多为武夫军人,务赋敛,为战守”,然而徐知诰却能懂得文治的意义,“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远近向风,郡政大治”。

  徐温“闻知诰理昇州有善政,往视之,见其府库充实,城壁修整,乃徙治之;而迁知诰润州刺史”。出镇润州,在徐知诰身边谋臣看来是一个天赐良机。谋士宋齐丘对徐知诰说:“三郎骄纵,败在旦夕。润州去广陵一水耳,此天授也。”

  徐温诸亲子与徐知诰关系大多不睦,“而知训尤甚”。徐知训对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满含嫉恨,甚至多次企图谋杀徐知诰。朱瑾刺杀徐知训虽然与徐知诰无关,但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却是徐知诰。镇守润州的徐知诰果断出兵,安定广陵秩序,从而抢占先机。在昇州的徐温只好承认现实,任命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团练使”,而自己只能“还镇金陵,总吴朝大纲”,而“自余庶政,皆决于知诰”。

  杨吴政权的军政实权虽然主要仍为徐温掌握,但徐知诰坐镇广陵,取代徐知训监控杨吴王室,其实已经分割了相当多的一部分权力,父子二人隐然对峙。徐知诰执掌吴国朝廷大政之后,一反徐知训的做法,“乃宽刑法、推恩信”,“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另外,在政治治理层面,更是改革税法,广求贤才,励精图治,“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

  徐知诰与徐温的关系愈发微妙,吴国政治进入一种双中心并立状态,“以故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昪”。徐温多年苦心经营,很显然就要成为他人嫁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