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古代带刀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关于古人是否可以随便持有刀剑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在武侠电影当中已经有所了解,几乎是人人佩戴刀剑,且杀人来去自由,根本没把官府放在眼里。我们抛开乱杀人的情节不说,在古代真的可以人人持有刀剑吗?你别被武侠电影和古装电影误导了,武侠电影当中的侠客从出现,到死都不工作而且还不会被饿死,你认为在古代不用上班,天上就能掉馅饼吗?很显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古人也不是不能持有刀剑。只是,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规定,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持有刀剑的?
荆轲刺秦王
先秦时期: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剑的
在《庄子》一书中有一篇杂论叫《说剑》,内容写的是赵惠文王喜欢剑术,招募了三千个门客陪他练习剑术,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赵国太子担心赵惠文王如此沉迷剑术,会荒废国事,照这样下去赵国会完蛋的,于是太子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告诉太子说,庄子可以做到。于是,太子让使者带着千金去请他,庄子没有收钱,愿意免费为太子游说赵王。后来,在庄子的劝说下,赵惠文王放弃了这一嗜好,最后剑士们都拔剑自刎了。
也许很多人好奇,文中最后为何强调剑士自刎呢?难道是侠义精神,让他们自刎了?其实不是,原因是这些剑士是庶人,当初赵惠文王专门招募他们陪自己击剑,是有工资的。赵惠文王突然不击剑了,这些庶人就失业了,失业就没有饭吃了,所以他们拔剑自刎了。也许你认为,庄子的《说剑》与古代佩刀剑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虽然说,《庄子》的成书年代让人怀疑,但是在战国时期已经可以佩刀剑了。只是,佩戴刀剑的人群,并非庶人,而是特定的人群才能持有刀剑。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当中有一段记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意思是秦简公(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00年)六年(公元前407年),秦国开始下令官吏可以带剑。那么,在秦简公之前,官吏肯定是没有带刀剑的,更别说庶人了。当然,也有更早佩剑的诸侯国家,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
《英雄》剧照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富民政策,齐国人越来越富裕,由于齐国人太有钱,没事干,就以械斗取乐。所以,《晏子春秋》当中就说:“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作家潇水在《青铜时代战争》一书当中说:到了汉朝,一般人出门是带个钱褡裢,唯独齐人出门都带刀(剑),跟江湖大侠似的,可见其轻生犯死之勇,源远流长。
在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徐坚,他编写了一部类书叫《初学记》文章当中有说到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见《贾子》)。”其实,这段话不用翻译,大家也能看得懂,天子二十岁行冠礼,开始带剑,诸侯要三十岁才带剑,士大夫四十岁才能带剑,庶人有事才能带剑。这里的有事,指的是战事,平时不得乱带刀剑。
唐朝徐坚编写《初学记》时,旁引的是《贾谊新书》当中的内容。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当中对这段记载表示怀疑,认为不可信。因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古代男子基本是二十岁参加冠礼,并非指天子。且周天子参加冠礼,还要早于二十岁,周文王十二岁,成王十五岁就加冠礼了。古人寿命本来就低,如果士大夫等到四十岁加冠礼,估计很多人还没有到四十岁就挂掉了,所以“大夫四十而冠,带剑”不合理。
此外,先秦时期的庶人地位很低,连姓氏都没有,要知道先秦时期的剑是铜剑。当时的货币是铜的,在汉朝一把剑可换一头牛,一把刀可换一头小牛!虽然我们不知道先秦时期,一把剑的价值,我们敢肯定一般庶人家庭根本买不起剑的,除非是倾家荡产去买。所以,在《庄子·杂篇·说剑》一文当中强调剑士自刎,那些剑士几乎倾家荡产去买剑,买来剑去做赵惠文王的门客,不仅仅有饭吃,还有工资拿。当赵惠文王不需要剑士以后,这些人立刻失业破产最后自杀。所以,先秦时期庶人佩刀剑简直就是倾家荡产,一般人根本买不起剑。
两汉时期:一把剑可以换一头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天下的兵器都收归国有,然后融化制成十二个铜人。全国兵器都收缴了,当时私藏兵器肯定也是死罪。不过在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中有一段记载,韩信是有剑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户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他当着众人的面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从这段的文字记载来看,韩信有剑。虽说他有剑,但不敢刺死那个屠户,如果真刺死了,估计历史上只有韩王信了,淮阴侯估计也要改名。
韩信
有人可能会问,韩信为何会有剑,他不是很穷吗?韩信出生在秦朝统治时期,属于布衣。有名有姓,在先秦时期肯定不是庶人。从他的佩剑,就可以看出,他的家族以前是有地位的人。易中天曾经在“百家讲坛”当中谈到过韩信带刀剑的原因:
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
其实,我很赞同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古代有资格带剑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尤其先秦时期,虽然说当时游侠之风盛行,但不是说谁都能佩戴得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汉书·龚遂传》记载:“民有带刀剑者,遂令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汉朝时期的齐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地,当地盐渔业发达,但是习俗奢侈,社会风气不好。很多人从事不切实际的行业,不耕田种地,持剑斗殴时有发生,汉宣帝对此很头疼,于是派经验丰富的老臣龚遂为渤海太守去治理齐地。龚遂到任以后,并没有使用武力,而是劝老百姓当中有刀剑的人,把剑卖了去买牛,把刀卖了去买犊(小牛)耕田种地,养蚕种桑。
我们来算一个账,一把剑的大概价值是多少?根据《居延汉简》中的说法,汉武帝时期3500钱可以买一头牛,当时的人还是分期付款,只交了500钱,剩下的3000钱都还欠。说明,当时买牛的人,只能拿出500钱,已经到顶了。我们再把钱换算成粮食,看一石粮食值多少钱?
《汉书·汉宣帝本纪》载:“比年丰,谷石五钱。”汉宣帝在位期间,西汉的国力已经达到最强盛,人民都很富裕,庄稼丰收,一石(120斤)粮食也很贱,价值5钱(当时的货币为五铢钱,一铢为一钱),大家可以想象一把剑有多贵重。
在西汉时期,把剑卖了可以买一头大牛,刀卖了可以买一头小牛。韩信宁愿寄人篱下,去钓鱼,被饿死河边,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剑卖了。说明,韩信那一把剑是非常珍贵,他把剑甚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本来就是持剑斩白蛇,在没有建立汉朝之前,跟随他打天下那一帮兄弟都是出生草莽,没有什么文化。刘邦做皇帝以后,有一次召集他们喝酒,有人喝醉酒了大声喧哗,直接拔剑砍柱子助兴。刘邦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礼仪博士叔孙通看见君臣如此随便,不成体统,于是向刘邦建议制定朝会礼仪。
礼仪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西汉对佩剑也有了严格的限制“诸臣带剑,至殿阶解剑。”大臣上朝时,到大殿上台阶之前,必须把佩剑解下来才能上殿。当然对那些有功之臣,也特别对待的,比如萧何,见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就可以穿鞋,佩剑上殿。不过一般大臣就不行,没有皇帝允许,是不能带剑上殿的。由于西汉盛行游侠之风,所以没有限制民间不能持剑。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明确规定“民不得挟弩、铠”,违者流放到西海。东汉继承了新朝很多制度,比如取单名,严禁弩和铠甲,都是按照王莽的政策来执行的。除了禁止兵器,其实东汉没有规定民间不许佩剑。不过在当时,即便是没有明文规定,一般人也买不起剑。如果当时身上有佩剑,基本是非富即贵。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个闲钱买剑显摆。
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与篡位杀君者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宫廷内禁止携带刀剑的问题,东汉和西汉差不多。比如汉灵帝时期的大将军何进,本来想除掉当时的宦官,结果被宦官先下了手。以中常侍张让为首的宦官,假借何太后的名义召他进宫,到了宫外,宦官不让他携带刀剑进入,最后何进被杀。东汉末年大乱之时,全国的局势已经失控,稍微有点钱的家庭就会以刀剑武装自己,所以当时很多人开始带刀剑,但是没钱的人依旧买不起。
关羽
《三国演义》开篇,刘备出现时在卖草席,关羽在卖豆子,张飞在卖猪肉。在三人当中张飞是最富有的,但是他也只有杀猪刀。关羽和刘备在当时都没有带刀剑,后来在张飞的资助下,才去打造了兵器。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刘备、关羽、张飞没有造反之前,虽有救济天下的精神,但是没有持有刀剑。
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做官基本被贵族阶级垄断。文人习气很浓,很多大臣注重游山玩水,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王羲之热衷于书法,在淝水之战时谢玄请教卫将军谢安,本来有军事商量,他就说了一句话“朝廷已另有安排。”然后慢条斯理的去好友那里下围棋。而贵族呢,热衷于斗富。
当然,东晋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人叫祖逖,典故“闻鸡起舞”就是和他有关。祖逖从小不爱读书,且还有些淘气,但是长大以后,他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到了24岁时,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去。后来,祖逖做了司州主簿,为了报效国家,他每当鸡叫的时候,就起来舞剑,后来他被封为镇西将军。虽然说祖逖此时已经做官了,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魏晋时期还是有学习剑术的人,魏晋没有禁止民间不能练剑习武。
祖逖
南北朝与魏晋不同点在于,魏晋时期文人多,而南北朝时期,篡位杀君的多。南北朝为了杜绝杀君事件的发生,大臣上殿改用佩木剑,上殿必须搜身,一旦发现私藏刀剑,死罪。所以在《南齐书·长沙威王萧晃传》当中,萧晃因为私藏武器差点被杀。
南齐规定诸王在京师,只许设带刀侍卫四十人。萧晃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四子喜爱武器,从徐州解职还京,私自用马车拉了数百件武器还京,结果被禁司发觉,急忙之下投到江水中。齐武帝萧赜当时禁止诸王私藏武器,听说后大怒,要将他绳之以法。豫章王萧嶷(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在御前稽首,痛哭劝告,齐武帝才赦免了萧晃死罪。可见,南北朝时期不准携带武器。虽然说禁止携带,但是南北朝依旧无法避免,杀君篡位的风气。
隋唐时期:禁止持有兵器,但不禁刀剑
《隋书·礼仪》载:“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剑。周武帝时,百官燕会,并带刀升座。”从汉朝开始,皇帝和大臣都可以持有刀剑的,对于有功的大臣见皇帝,可以不用脱鞋解剑。中原王朝只能带木剑,北周武帝百官宴会时,可以带刀入座。隋朝沿袭前朝北周的旧制度,朝服登殿,不用脱鞋解除佩剑。公元592年,蔡征上奏,开始制定新的制度,朝会上殿,必须脱鞋,解除佩剑,目的是杜绝杀君篡位的风险。
唐朝禁止持有武器,民间没有禁止持有刀剑。所以,《唐律疏议·第十六卷》第243条规定:“任何私人持有违禁兵器(铠甲、弩、矛、矟、具装)的,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当然弓、箭、刀(剑)、木盾、短矛这五种兵器,不属于违禁品。
所以,唐代诗人李白在《侠客行》当中豪迈的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的豪言壮语。其实,诗歌都是李白对侠客的一种精神向往,他肯定没有达到那种十步杀一人的级别。但是,李白作为一个文人,身上携带着宝剑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李白从小就爱听说书人将游侠故事,所以对侠客非常向往,一直是剑不离身。
聂隐娘
唐朝虽然没有明令禁止老百姓持有刀剑,但是如果持兵刃在公共场所械斗,即便是没有砍中对方也要对持兵刃的人杖打一百板子。如果,用兵刃伤人了,徒刑(劳教)三年。如果在唐朝佩戴刀剑只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用来防身还是可以的,如果你想十步杀一人,就看家里有没有矿了。
在唐传奇《聂隐娘》当中,聂隐娘被一个尼姑用法术掳走,从小教她剑术,长大以后成为了一名女刺客。从故事的描述来看,唐代也盛行侠客精神,很多行侠仗义的人估计也刀剑不离身。不过女刺客也只能暗杀,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人,拍电影都活不过一集。
此外,唐朝对官吏携带刀剑进入皇家禁地也有严格的规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召入宫中,没有解除佩刀进入东上阁门。长孙无忌出阁门后,被监门校尉发觉。当时的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上奏说,监门校尉进去的时候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才发觉,按照法律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刀进入皇宫,流放二年,罚铜二十斤。
其实,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也触犯了法律。罪还很重,只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处罚得轻,换一个人,早就连坐了。不过唐文宗即位以后,对大臣持有刀剑解了绑,他应该是为“甘露之变”做准备的,不过唐文宗在政变当中并没有除掉宦官,反被软禁起来。所以,隋朝和唐朝,进入皇宫,都不能随便携带刀剑,不过走出皇宫随便携带。唐朝并没有明令禁止百姓不能携带刀剑,在民间刀剑还能私下买卖,只要不械斗伤人就没事。
宋、元、明、清:武侠大师,对这个朝代都望尘莫及
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曾跟随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幽州,当时赵光义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有人谋划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宋太宗听说了此事,责备了赵德昭。赵德昭很恐惧,回到宫中,问左右的人有没有带刀?左右的人回答不敢带。赵德昭就进入茶酒阁,寻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而死。要知道赵德昭身为武功郡王,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他想自杀却找不到刀,最后在茶酒间,找了一把水果刀自杀了。从赵德昭自杀来看,北宋宫廷对携带刀剑也很严格,一般人是不能携带刀剑在身边的。那么,民间能携带刀剑吗?
北宋仁宗朝进士刘牧在《送张损之赴任定府幕职序》中记载:“云两河间夷未通好时,其民过邻里亲旧家,必带刀剑。霜降农闲,里胥长,会民习古战阵之法。居常畜健马干食,寇至里粮持剑,带甲上马,不悔战死,以怯为耻。”从这段记载来看,在北宋仁宗时期,民间是可以携带刀剑的,且农民在闲暇之时还可以学习战法,这些人都很勇敢,不畏生死,以怯战为耻辱。
武松
此外,北宋诗人苏轼在《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开篇就有一句:“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这首诗是苏轼写给王巩的,王巩也是一位诗人,也擅长画画,和苏轼是朋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王巩也受到了牵连。王巩被贬谪宾州期间,苏轼还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两人也曾讨论国家大事。其中,就谈到“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从苏轼的这首诗我们可知,苏轼鼓励哪些爱国的年轻人,带上刀剑报效国家。可能是当时的金人崛起,所以很多爱国之士,就鼓励年轻人上战场,为国效力。说明苏轼所生活的年代,年轻人可以携带刀剑的。
不过,在北宋末年朝廷明文规定“不准集结社众练习武艺,违者教师、为首之人徒二年,其余各杖一百。”所以,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中出现了仕、农、商、医、卜、僧、道等人物形象,几乎没有看见佩戴刀剑的侠客,在画中的城墙上也没有见侍卫,不过在图中出现了两个光着膀子拉弓的人,应该属于辎重兵。
《清明上河图》当中没有看到佩剑的人,我认为与宋徽宗时朝廷禁止习武和当时农民起义有很大的关系。北宋末年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宋江起义”,在《水浒传》当中有108将,几乎个个身怀武艺。此外,北宋一向对北边的辽国求和,加上国家很富裕,很多人都在做买卖。而豪侠之风,闻鸡起舞几近灭绝。金人攻破汴京时,老百姓基本没有武器抵抗,估计与禁止民间习武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南宋,应该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以,民间的老百姓基本没有佩戴刀剑的传统。当蒙古人攻入南宋,至崖山海战结束,全国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很多因素表明,南宋也是禁止民间习武和私藏武器的,所以南宋老百姓的尚武精神完全被抹杀。
金庸武侠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对汉人私藏武器最严的一个朝代,根据《元史·刑法·禁令》的规定:“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甚至不允许民间私藏铁尺和铁拐杖。元朝的这些禁令,让写武侠剧的大师们望尘莫及。比如金庸老前辈,他直接从《神雕侠侣》南宋初期,直接跳到了《倚天屠龙记》的元末明教起义。大约有百余年历史,被一笔带过。可见,元朝时期的汉人根本不敢佩戴刀剑,如果能在元朝统治初期携带刀剑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行走,此人肯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平民老百姓,他对农民还是很优待的,所以在民间没有禁止老百姓携带刀剑,只是对军队的武器管控很严格。根据《大明律·兵律·军政卷》当中的条文规定:军人贩卖军队装备,杖责一百,发配边远地区充军。弓、箭、刀、枪、弩、鱼叉、禾叉等,“皆民间之所宜有”,不在禁限之列。从历朝历代来看,明朝对刀剑的管控是最宽松的朝代。所以,明朝出现了一本惊世之作《军器图说》。只是,这本书问世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八年(1635年)九年后,明朝就灭亡了。
明朝锦衣卫
明朝灭亡以后,各地反清复明的呼声一直没有断绝,所以清朝对武器的管控非常严格,禁止民间私藏武器。像天地会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后来分布成为很多个帮会组织,比如小刀会、袍哥会、洪帮、青帮等民间组织,这些人都私藏兵刃,占山为王。在《清史稿·蒋攸铦列传》当中就有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川兵故骄纵,一裁以法。民多带刀剑,禁乡村设炉制兵刃,清政府出台连坐。”嘉庆年间四川已经被哥老会(袍哥组织)的成员渗透,民间携带刀剑,清兵管不了。虽然清政府后来有组织围剿,但是屡禁不止。清政府就出台了私自制造兵器利刃,连坐的律法。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其实很多朝代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携带刀剑的,当然元朝除外。只是在古代刀剑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还有古代哪些行侠仗义的游侠,在汉朝以后就已经绝迹了。汉朝以后的朝代,想行侠仗义,最多像李白那样,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诗歌当中歌颂一下,如果真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在古代绝对是江洋大盗,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朝代抓住就是死刑。当然,武侠剧归武侠剧,历史归历史,遵纪守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