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帝王虽不在于门户的高低,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能不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咱们先看看历代名人对他的评价。
中国近代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对朱棣有这样的评价: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这是对明成祖赞扬的一方面,对于明成祖的问题他也可以客观的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近代教育家、国学大师梁启超对朱棣也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剑桥中国史明代卷》对朱棣有的评价是: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明史稿》中对朱棣的评价: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从上面几家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成祖无论是在史料中的记载,还是在史学家的研究中都有着相当之高的评价。而从他们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明成祖可以称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明成祖朱棣生活在1360年至1424年之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所以后人又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机智神勇、足智多谋。无论是在对内或者对外的战争中都能做到无往不胜。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勤勉于政,这些都无一不体现着他是一个明君。在朱棣身上似乎有成为帝王的天赋。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组织推动郑和下西洋,无一不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当然在朱棣的身上确实存在着残暴的行为,尤其是对建文帝旧臣的残杀,让人思之都有些毛骨悚然。其实这也由权力之争而带来的恶果,体现了他宽严并济的执政理念。印证了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一说。
评价一位帝王对社会的贡献应从多方面考虑,应该从他对社会的贡献。明成祖的一生不仅做到了强国,也做到了安民。《永乐大典》是他中国文化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中国走向世界,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朱棣是千古一帝呢?
如果提及朱棣对我国文化的贡献,那我们不可忽略的就是《永乐大典》。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朱棣本人对编纂《永乐大典》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可以说朱棣是要组织编纂一部截止他为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可以说他成功了。《永乐大典》虽然说到如今有很多已经遗失了,但它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虽然被人诟病,但为明朝276年的历史打下了基础,使明朝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朱棣讨蒙古、征漠北、定安南、战倭寇,几乎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朱棣的一生,没有防守,只有进攻,而最终他也算是死于马上的。对于朱棣征战的一生,明史上有这样一段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成祖时期的疆域对中国版图的奠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六十多艘大船,远航西洋。在这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若说起为后世带来影响,郑和下西洋就可以称之为千古之功。孙中山先生对郑和下西洋是这样评价的: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可以看得出来,郑和下西洋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后世还是被人称叹的。这时的明朝可谓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无论是从历史名人对朱棣的评价,还是朱棣对明朝所做的贡献,我们都能看出来,朱棣是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明朝思想家李贽对朱棣的评价是: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从这句话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明朝后世的稳定生活,明成祖是功不可没的。而“士安于保暖,人忘其战争”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明成祖朱棣不愧为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