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白起不打赵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长平一战后,赵国45万青壮近乎全没,只余下两百多年纪尚小的人被白起放回来报信。此时可以说是赵国国力最为虚弱的时候,鉴于这样的情况,当时白起的力主攻赵的。他想趁热打铁,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取邯郸,进一步扩大战果。
因为白起很清楚,此时的赵国精锐尽失,全国上下几乎无可战之兵。而且在一次战役即灭举国之兵的威势震慑之下赵国已经是惊弓之鸟,秦军即便也有巨大损失,就算出动数万精兵居高临下,士气高涨一个俯冲,赵军也会迎风而降,肝胆俱裂。邯郸到手其余诸国都还来不及反应,有白起的威望,秦军的大胜,赵都的陷落,山东六国根本不敢妄动联合讨伐的念头。即便有同床异梦的联合,白起肯定做过算计,也能够让他们知难而退。
所以只要趁机率军直指邯郸,那么赵国可灭,秦之大一统指日可待。但历史导演看了看还未出场的战国演员,大笔一挥改写了剧本。
韩赵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范雎,并对范雎说“如白起灭赵,那你的地位必在白起之下。”
秦相范睢入秦,以建议削太后和穰侯之权而受重用为相,非常忌讳穰侯部下白起,妒嫉白起军功太大。听了苏代的说项后,立刻奏请昭王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白起无奈,班师、回朝。
白起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自己的战略部署也是颇具信心。
当初秦昭王若是听从白起之言,现在韩赵两国恐怕早就纳入秦国版图,可现实却并未如此。就像是你做一道数学题算出了标椎答案而你的笔却没墨了,知道答案却写不到纸上,知道可以胜利却不能挥师而上,那种遗憾,实在不是滋味。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秦王或者丞相。对于将领来说,只管打胜仗就行了,但是秦王和丞相不能这么想,长平之战后,秦国士兵死伤一半,况且当时魏楚联军也开始援救赵国,这种情况下,秦王退兵没错,秦军已经疲惫不堪,还是倾国出兵,如果被三晋楚国击败,百年前的事情将会重演。
而白起也没错,白起认为应该和魏楚争时间,如果魏楚联军在秦军攻下邯郸后还没有出现,也许魏楚会自动退兵吧?
所以,秦王和白起,想的都没错,但是秦国是秦王的,不是白起的。
总之,秦国答应了赵国的求和请求,上党之争以赵国献六城,韩国割让垣雍而结束。
而后来,因为赵王不履行和约,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秦国尽兵攻赵。
此时白起并没有挂帅。因为他知道,这一战,对于秦国显然是不利的。
当时赵国在数月时间里在全国各地重新组建了军队,并因自己杀了40万降卒而抱复仇必死之心。其余五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纷纷援助赵国。反观秦国,长平之战自己也伤亡过半,粮草消耗巨大,士卒连年征战,加之邯郸久攻不下,早已士气低靡。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错过时机与士气,再难有胜算了。
所以白起称病不朝,秦昭襄王便派五大夫王陵任帅,结果攻赵不顺,多次交战皆失利。
秦昭襄王无可奈何,这又来请白起,让白起代替王陵为帅继续攻邯郸。
白起知道此战并没有什么胜算,所以反倒劝谏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王见白起不肯去,又派丞相范雎前往传话。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伐赵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对范雎说,秦国已经失去灭赵的最佳时机,此时赵国内部团结。
“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他还指出,赵国以弱击强,必定会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倘若陷入持久战,东方诸侯国必定会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定然无功而返。
后来,邯郸之战,白起在长平的副手王龁领军,被赵国以及信陵君指挥的魏楚联军接连击败,失地数百里,恰好证明了白起的分析是正确的。
秦国战败后,被诸侯联军堵在函谷关,多年的努力一朝覆灭。
而秦昭王则将一切的责任推到了白起身上,他觉得如果白起当初能够挑起大旗,以他的能力威王,估计不会输。毕竟,作为秦国战神,白起还真没输过。
但事实上,秦昭王错怪白起了,他之所以不出战,并不是在跟秦王或者范雎赌气。而是他本身就是秦国武力的象征,如果他亲自领兵就给了秦国必胜的勇气,势必再以倾国之力赌他胜利,而实际上败局已定也。
倘若邯郸战败,秦国就是赵国的下场,联军打败了秦国柱石白起信心大震必然全力反扑,秦国赌国运一战而败,再也难支,灭国之祸真正在眼前了。
所以战神白起不听从秦王王命领兵实非赌气,而是老成谋国、以死尽忠而已。
一代战神,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多少有些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