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太祖为何不立太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赵匡胤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和老三很早就都夭折,只剩下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赵德昭刚满11岁,赵德芳才不到2岁。
当时的赵德昭,不仅是赵匡胤的长子(活着的),他的母亲还是孝惠皇后贺氏,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赵匡胤的嫡长子。 从这层意义上说,赵德昭应该是赵匡胤当之无愧的继承人。
问题是,直到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暴毙,这16年期间,赵匡胤一直都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甚至连一个王都没封,以至于最后便宜弟弟赵光义。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按照《宋史》中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金匮之盟。这是在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自知命已不长,便召宰相赵普入宫,然后杜太后就当着赵普的面问赵匡胤:“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赵匡胤回答说:“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祖宗们和太后您的庇佑!”
杜太后却说:“不对,你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假如当时当皇帝的是一个成年人,你还能得到天下吗?所以,你应当吸取教训,等你死后就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这才是国家之福也。”
赵匡胤同意了杜太后的要求,然后让赵普把这段话记载下来,赵普于是在床前写成誓书,然后将其藏在金匮(同柜)之中,并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等到将来赵匡胤去世后再拿出来,好让其弟弟名正言顺继位,这也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虽然,这段内容是被记载在正史中,但他的真实性显然值得怀疑。最简单而言,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才刚当皇帝一年,那个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只有12岁,确实是个孩子。但问题是,杜太后就能确定赵匡胤活不到赵德昭长大成人?
更重要的是,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首次出现的时间是在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如果它真的一早就存在的话,赵光义干嘛不在他刚登基的时候就拿出来,从而证明自己是合法登基?为什么非要等到六年后呢?而在这一年,赵匡胤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赵德芳恰好去世(赵德昭两年前已去世),有这么巧的是吗?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大概率是赵光义的御用文人们整出来的。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儿子都死完了,很多人都怀疑是赵光义所为,以至于各种猜测都跑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搞了个所谓的金匮之盟。那么,既然不是金匮之盟的缘故,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赵匡胤不立太子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天下正处于分裂状态,而赵匡胤的宋朝恰好正处在快速扩张之中。换句话说,按照当时宋朝的扩张势头,它是非常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自然不会立马考虑去立太子。
因为,一旦赵匡胤立了太子,他就必须把他当作国家的接班人来培养,这样就需要让太子也能够控制帝国的军队,否则太子的位置是坐不稳的,甚至还会带来杀身之祸。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想让一个未成年人也能够很好地控制帝国的军队,就必须对军队进行改革,比如在军队中设置各种牵制,用文官压制武将,武将之间相互制衡,兵不识将,等等。
如果赵匡胤能够实现这一步,他自然可以很放心的立太子,而且也不用担心太子将来无法顺利继承皇位。问题是,赵匡胤如果这样做,必然会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会非常不利于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且当时普遍人也都希望有一个年富力强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把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向前推动一波。
所以,最初赵匡胤不愿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帝国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办法统一天下,而不是为太子构建权力制衡,甚至作茧自缚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当时赵匡胤才四十来岁,还正值壮年,所以他也不想去费心考虑这种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形看,他怎么还可以再活个二三十年,将来他应该还有机会来做这件事。可惜的是,他却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直等到后来,赵光义两次征辽失败,宋朝对外扩张的步伐才终于结束,此后赵光义开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进行改革,再等到赵光义晚年时,这些事都已经完成了差不多,他才正式立三儿子赵恒为皇太子。这一年,距离赵光义登基,也已经过去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