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轼笔下北宋百姓的真实生活: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说到苏轼,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总是听到朋友们赞叹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历代皇帝基本都于民休养生息,是封建王朝中极不错的,然而,在宋朝人心中呢?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真的不错吗?或许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百姓会认为自己过得不错,但是神宗在位期间,百姓们就不一定这么想了。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苏轼留下了许许多多与当时社会有关系的文章,小佛读他写在神宗时期的作品时,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无力,也能想象出他笔下的百姓生活艰辛,毕竟——天灾频发,人祸不绝。

  宋神宗即位时2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思想上也相对激进,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就能够改变政权的各种弊端,于是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仁宗朝时期,苏轼主张进行改革,没必要守着祖制,而神宗朝时期,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不利于政权的稳定、会让百姓觉得难以接受,坚决反对变法,而这自然就得罪王安石,处处被穿小鞋,无奈之下,苏轼自请出京,神宗给了苏轼一个好出去,让他去杭州做通判。

  在杭州,苏轼被西湖美景吸引,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此同时,苏轼更多看到的是百姓的艰辛。

  在我国古代有三大灾:蝗灾、水灾、旱灾,灾难发生时对社会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三大灾害通常还结伴而出,尤其是旱灾之后常常紧随着蝗灾,虽然总体上就数量而言蝗灾发生的次数没有水灾、旱灾多,但危害程度不比水旱等灾害小,甚至破坏力更大。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两年多时间里,杭州恰好时灾祸频发,有时候一连下十多天雨闹水灾,有时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下雨闹旱灾,以至于苏轼常常奔波在杭州府下面各个县,而那些居庙堂之高的皇帝与朝廷大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一次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看到那观音端坐堂中,享受百姓供奉,却不显灵救身处灾害之中的百姓,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一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表面看是讽刺观音无所作为,实际上将皇帝、将朝廷大员比作毫无作为的泥塑菩萨: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水灾旱灾都有出现,怎么可能少了蝗虫的身影。苏轼在即将离任杭州通判时恰好遇到蝗灾,他尽力救灾,工作之余给在山东任职的弟弟去信,信中有诗《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第一首诗中直接给弟弟苏辙描绘了一幅蝗虫遍地的画面,飞蝗成阵,像弥天塞地的烟雾自西方蜂拥而来,秋雨都不似这样密集,“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然而,百姓所面临的不仅仅有三大灾难,更有繁重的劳役与赋税、严苛的新法等等。

  熙宁五年,杭州一带要开新的河流用来运送官盐,而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百姓服劳役,在古代,服劳役是普通百姓必须做的事,因朝代不同,百姓每年做劳役的时间不同,一般说来,需要开河或者修建宫殿、城池的时候,百姓就需要服较长时间的劳役,那时劳役是义务,需要自带干粮,苏轼认为开河会让百姓错过耕种,不利于百姓的繁衍生息,“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于是坚决反对,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接纳,反而是要求他前往监督。

  北宋到仁宗时期三冗问题严重,宋仁宗本来希望新政来减轻三冗问题,然而遭遇到守旧派的反对,新政很快就夭折,到了宋神宗时期,百姓的赋税压力更大,毕竟官府的开支越来越大,想要填补这个洞,官员们自然会分摊到百姓身上,苏轼在杭州时,眼见灾害多,百姓收成少,生活艰难,但是官府收赋税却只要钱不要粮食,百姓为了换取钱粮,都把粮食拿出去卖,可是卖得人多卖得人少,明明收成少,粮价却也是低,为了凑够钱给官府,百姓卖粮之外还卖屋、卖牛,第二年将会更加难熬,只能沦为流民,看到此情此景的苏轼感慨万分,写下一首《吴中田妇叹》传世: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苏轼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他眼中,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有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严苛的新法。

  以食盐为例子,在古代食盐是官府经营,费用很高,不允许私人贩卖,但凡百姓贩卖食盐,就是偷税漏税,就是违法犯罪。王安石实行新法之后,百姓需要缴纳的盐税更多,百姓只能被迫加入贩卖私盐的行列,苏轼在杭州就没有少处理这类案件,更有甚者为了在贩卖私盐时不被官兵抓到,纷纷带着刀剑出门,遇到官军就拔刀相向这是有胆子的百姓做的事,那些胆小又没有本钱的贫苦百姓,只能选择不吃盐。

  再说说新法中的青苗法,王安石指定这个法令的初衷是好的,“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然而地方官员或为了政绩或为了个人利益,强制农民借贷,甚至高于新法利息借出,增加百姓。苏轼曾写下《山村五绝》描绘自己看到朝廷实行新法后对农村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其中就包括的青苗法对百姓的伤害: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