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国谋士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汉末乱世之中,涌现了不少改变历史走向的谋略家。提到三国谋士之首,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会想到诸葛孔明。然而,笔者却认为三国谋士之首另有其人,他便是郭嘉郭奉孝。
何出此言呢?
我们首先得端正“谋士”这个概念,所谓“第一谋士”,比拼的是谋略,而不是政治和外交。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政治、外交能力比较出众,但军事能力却稍逊一筹。至于小说中讲到的那些经典战役,至少有九成与诸葛亮毫无瓜葛,都是文学家强加上去的。
退一步来说,仗打得好的未必是谋略家,司马懿与贾诩打仗都是一把好手,但一个擅长战场指挥,一个擅长奇谋致胜,后者才称得上是谋略家。
因此,单纯以谋略作为比拼项目,笔者认为:三国时代无人能出郭嘉之右者。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奉孝曾投效于袁绍,众所周知袁绍并不是个合格的统治型人才,本着“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郭奉孝顺理成章地转投曹老板麾下。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原以北,为魏国的建立奠基。可以说,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郭嘉居功至伟。
有记载,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是,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但遗憾的是天妒英才,郭奉孝于曹操征乌丸时染病离世,死时还不到四十岁。史书上给他的评价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活跃于魏(汉)的那几年,各路诸侯盘踞四海,面对中原这块大蛋糕都想分一杯羹。在这种局面下,能推测出对手心理活动的人才极为抢手,而郭嘉正是这种人才。
在曹操征讨张绣未果,遭到袁绍写信讽刺时,曹老板的自尊心遭到了空前的打击,一蹶不振。当时的曹操认为,凭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袁绍抗衡,甚至,打起了退堂鼓。值此之际,郭奉孝挺身而出,以一篇“十胜十败论”打消了主公的疑虑并让曹军士气大增,重振信心的曹老板坚定了一统中原的宏伟目标。
建安三年对于曹操来说,是最悔恨的一年。
当时的刘备被吕布打得像丧家犬一样,被迫投入曹操麾下。这时郭奉孝向主公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将刘玄德软禁于城内。郭嘉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其麾下有万夫难挡的关云长,手下的张飞也不是善茬,刘备本人更是民心所向,所以,刘大耳绝不会屈居人下,早晚会叛出曹营自己单干。”
遗憾的是郭嘉“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的苦心不被曹操理解,曹老板竭尽所能亲近包藏祸心的刘备,最终,放虎归山给了刘备崛起的机会。倘若,历史可以重演,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将来“三分天下”的局面必会改写。蜀汉若无法崛起,孙吴怎会是曹魏的对手呢?
建安五年,曹操意识到刘备有可能与袁绍两路夹击建安,是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郭奉孝及时出谋划策,称袁绍优柔寡断不会抢占先机,而刘备立足未稳,此时进攻刘备是上上之策。最终,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发动了东征。在这场战争中,关羽被俘,刘备笼络的东海贼寇尽数被歼,曹军及时化解了来自东侧的威胁。
如果,当时曹操未听取意见,选择将精力放在实力较强的袁绍一方,最终,曹军势必会遭到袁、刘两路夹击,届时曹操半生心血付诸东流,霸业也成了一纸空谈。可以说,郭奉孝在曹营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不论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还是诸多谋士,其重要性都无法与郭嘉比肩。
笔者认为,我们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一分为二,而分界线正是郭嘉之死。
在前半段里,曹老板在郭嘉的帮助下一统北方,有了与群雄对峙的资本。不论是清算吕布、解决袁绍的战役,郭嘉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后半段,也就是郭嘉身陨后,除了局部战争(西北马腾等小军阀)之外,曹操的领土基本没发生过变动,事业驻足不前。
更令曹操难以承受的是,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势在公元208的赤壁之战后,变成了“三分天下”。终曹操一生,再也无法扭转平局,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对于这一点,曹操本人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否则,他也不会在兵败之后,发出这样的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诚然,若郭奉孝参与了赤壁之战,恐怕这场战争的结局也会被改写。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