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萧统,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一、死前蒙冤
萧统,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长子、简文帝萧纲之兄。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同年十一月,年仅一岁的萧统被立为太子。萧衍的儿子们都继承了他身上优良的文学基因,萧统更是其中佼佼者,除了太子身份,他还是个文学家。
萧统三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长大后,与萧衍一样喜欢和读书人一起吟诗诵词,为此还专门出了一本《昭明文选》,记录这些诗词,“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另一方面也是受萧衍的影响,萧统好佛学,经常请一些名僧讲学,参与编辑过著名的《金刚经》。
萧统宽仁富有同情心。十二岁就参与案件审理,总是对罪犯宽大处理,“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手下犯了错,也只是让他们及时改正,从来不打小报告。《南史》中记载了许多萧统爱护百姓、悲天悯人的故事,这对当时相对安稳的南朝政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与萧衍修生养息的政治策略也是契合的。不过可惜的是,萧统死得太早,没有熬到继位的那天;或者说他比较幸运,没有经历后来的侯景之乱和兄弟残杀。
萧统的母亲丁贵嫔死的时候,萧统为她选了个墓地下葬,结果有个道士看了墓地就说:这个墓地对你不利啊,你得埋点东西禳灾。于是萧统听从道士建议,埋了一些腊鹅在地下,禳灾去祸属于巫蛊事件,在古代宫闱中是很敏感的事情,汉武时期的太子刘据、南宋时期弑君的刘劭都卷入过巫蛊事件。腊鹅事件后来被萧衍得知,萧衍大惊失色,你这是和妖人为伍啊,想从严处理这事,后被大臣劝阻,只杀了道士一人,萧统没有获罪,但此后一直羞惭不已,“至死不能自明”。此事不仅影响了萧统,还成为萧统死后、萧衍不立嫡孙而立三子萧纲的重要原因。
公元531年,萧统与爱姬在湖中荡舟,不小心摔伤大腿,伤势严重,但是萧统一直瞒着萧衍,不想让父亲知道。一个月后,萧统病情加重,不治身亡,萧衍大哭一场,谥其为昭明太子。
萧统是一个悲情太子,死前被萧衍疏远,死后儿子不得嗣位,让三弟萧纲白白捡了个便宜。从为人上来说,萧统以仁爱著称,是个善良的好人,死后也得到百姓爱戴,“都下男女……号泣满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恸”。
或许是好人有好报,萧统的这支兰陵萧氏在隋唐时期也一直繁荣昌盛。
二、子孙繁荣
1、西梁皇帝萧詧
萧詧是萧统第三子。萧统死后,萧衍没有立萧统的儿子,心里过意不去,再加上朝臣们的支持态度,所以对萧统的几个儿子格外优厚,长子萧欢被封为豫章王,次子萧誉被封为河东王,三子萧詧被封为岳阳王。公元546年,萧詧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襄阳城是军事战略要地,当年萧衍就是从这里发家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萧詧本人也心怀大志,因萧衍不立嫡孙而心怀怨恨,后来在与叔父萧绎的内斗中失败,寻求西魏帮助。再后来江陵城破,梁元帝萧绎被杀,萧詧于公元555年建立西梁政权,向西魏称臣。西魏在江陵一带劫掠人口财产,加上闹得不可开交的侯景之乱,江南经历了一场浩劫,萧詧地盘小、人口少、经济落后,还要依附于西魏(北周),这个皇帝做得很不爽。公元562年,萧詧忧愤悔恨中死去。
在《北史》中,萧詧被称作“僣伪附庸”,他的西梁是宇文泰立的傀儡政权。
萧詧死后,萧岿、萧琮相继即位。公元582年,萧岿的女儿嫁给了杨广,后来成为隋唐时期著名的萧皇后;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西梁,以萧琮为代表的萧氏在隋朝依然受重用,其中就有萧岿的七子、萧琮的七弟萧瑀;而萧詧第五子萧岩等人不愿入隋,而是投靠陈国,陈国亡后萧岩被杀,其孙子萧铣被赦免。
2、梁国国主萧铣
萧铣是萧詧曾孙,与萧瑀、萧皇后这支比较远,再加上萧铣的爷爷萧岩之后投奔了陈国,与隋朝为敌,所以萧铣在隋朝大一统后混得比较惨,只当了个罗县县令。
公元617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萧铣因为是南梁后裔而被推举为主,自称梁王,开始割据一方。次年,萧铣称帝,迁都江陵,恢复祖先荣光。但是萧铣手下多是桀骜不驯、出身底层的将领,萧铣镇不住这些人,这也导致了萧铣的梁国君臣猜忌,日渐衰弱。再加上萧铣将兵马遣散各处,只在江陵留下数千将士,所以当李孝恭和李靖率军打来的时候,救兵不至,萧铣被俘虏,后被李渊所杀。
3、诚臣萧瑀
在隋朝有萧皇后撑腰,萧氏外戚自然很风光,“诸萧昆弟布列朝廷”,在隋唐时期最有名的是萧瑀。另外萧瑀的妻子是杨坚的独孤皇后的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外甥,萧瑀与李渊、李世民是亲戚,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李渊攻下长安后,萧瑀顺理成章地前来投靠。
唐朝建立后,萧瑀多次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任要职,担任宰相。因性情耿直急躁,不讲私情,多次被罢免起用,李世民称之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萧瑀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子侄后代在唐朝都官居要职,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寊、萧遘都在唐朝任宰相,加上萧瑀号称“八叶宰相”,其实在朱温的后梁还有一个宰相萧顷。“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