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史可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645年,大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扬州城,当时镇守扬州城的,正是明末抗清大将史可法。史可法一边坚守孤城,一边想方设法向南明求救,可是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
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城,史可法没有办法,只能写血书向南京告急,可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最终扬州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时年43岁。
史可法坚守孤城,拒不降清,其义举不知为后世多少人所敬佩,但他却因没有援兵而遇害,实在令人感到惋惜。那么当时身为南明督师的大将史可法,在被清军围困的情况下,连发多次求救檄文,为何却无一援兵来救呢?
一、得罪福王
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南京百官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是为弘光帝。弘光帝本该派兵支援史可法的,奈何在此之前,史可法曾经得罪过他,怎么回事呢?
当初在决定拥立人选的时候,朝中大臣出现了分歧。东林党人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可部分将领主张拥立福王朱由崧。东林党人的理由是,福王虽然是明神宗的孙子,但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而潞王虽然是明神宗的侄儿,可他贤良且聪慧,应当立为王。
后来东林党人的意见,被以文书的形式,通报给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史可法本身也是东林党人,所以他自然同意文书上的意见。
凤阳总督马士英支持的是福王,他也来询问史可法的意见,结果史可法就把福王的七大缺点告诉了他,还说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然而福王最终靠着江北四镇,以及马士英等势力的支持,顺利登上了皇位。马士英因为拥立之功,成为南明政权的首辅大臣。更没想到的是,马士英竟然将史可法之前的话,以文书的方式上报给弘光帝,可想弘光帝有多生气。
弘光帝正愁怎么报复史可法,谁知他就主动请求出京督军,镇守淮扬,弘光帝自然欣然应允。在这种情况下,弘光帝怎么可能去救史可法呢?
二、南明内讧
就算弘光帝不想救史可法,那么南明政权的其他军事力量,也不该就这样看着扬州失陷啊。这就要怪他们只顾着内讧,看不清局势了。
弘光帝是借助江北四镇的势力,以及马士英的帮助才登基为帝,江北四镇主要就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四股势力。其中高杰驻守泗州,黄得功驻守庐州,刘良佐驻守临淮,刘泽清驻守淮安。同时在武昌,还有一支左良玉率领的部队。
原本他们共同组成江淮防线,防止清军南下,可当清军真正南下的时候,他们却忙着内讧。左良玉与马士英对立,他甚至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后者随即调江北三镇(高杰当时已被清军诱杀)势力来保卫南京。三镇势力一离开,江淮防线就被打开,清军趁机南下,包围了扬州。
紧接着左良玉暴病而亡,南京之危已解除,这时候他们明明可以团结起来,发兵救援扬州,可是诸将各怀鬼胎。黄得功以要保卫南京为由,不肯出兵救援,刘泽清、刘良佐见清军来势汹汹,竟然选择了降敌。
三、一盘散沙
这一盘散沙说的就是南明政权,因为当时不仅内讧严重,而且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弘光帝对首辅马士英言听计从,可马士英欺上瞒下,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
而弘光帝呢,却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还想着扩充后宫,修建宫殿,只顾着享乐。可以说当初东林党列出的七大缺点,弘光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马士英,他当初既然会打史可法的小报告,如今自然也不会想着去救他。
南明在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内讧不断的情况下,已经犹如一盘散沙,就算史可法坚持再久,也不会看到一个救兵。
史可法生前写了四封遗书,其中一封是写给大清豫亲王多铎的,里面这样说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
可见在久久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史可法早已看清现实,也接受了现实,但他能够为国牺牲,在他看来是无愧无悔的。然而弘光帝与马士英却想不到,在他们尽情享乐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保障的正是史可法。
史可法死了不到一个月,弘光政权就玩完了,弘光帝和马士英最终都死在清军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