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交通规则吗车辆超速有什么惩罚

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现如今的交通规则中,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靠右走,车辆右行,如果超速或者超载,就要扣分罚款。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看似只与现代有关的交通规则,其实大多都由古人所创。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交通规则,看完后你会觉得,原来古人与我们的“距离”是如此近。

  行人要靠一边走

  在先秦时期,行人在路上走的时候,要分“男右女左”,就是男子靠右边走,女子靠左边走,至于车马就从中间通过。《礼记·王制》中有记载:“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由于早期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全国并未统一实行标准,直到国家逐步统一,这些交通规则才慢慢被人接纳,不过整个过程缓慢且艰难。

  唐太宗时期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也出现多样化,什么车、船、娇子、马都有,加上行人,道路就变得十分拥挤。这时候大家过往都很随意,所以常常造成交通拥堵。守城士兵为了保证安全,还要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检查,这样既加重自己工作量,也耽误大家时间。

  唐太宗听说后,马上召集他的“智囊团”商议对策。这时一个叫马周的大臣站了出来,马周是个孤儿,但他从小就很勤奋,深受唐太宗赏识,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等职。

  马周向唐太宗提出一个策略,就是“来左去右”。也就是说,以同一个朝向为主,凡是进城来的人,就靠左边走,出城的人就靠右边走(实际上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与如今的行人靠右已经差不多了)。这样既方便守城士兵检查,也节约了大家的时间,缓解了交通压力。

  不过这只是针对进出城的百姓,在城里转悠的人,大多还是不用遵守这一规定。也就是没有广泛应用到所有交通中,包括后来的宋朝也是,这点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来。画中展现了宋朝的繁华景象,街上车水马龙,但明显大家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则来来往往,依旧是随意行走。

  超速超载要打屁股

  根据《唐律》记载,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如果在街道、小巷中快速驾马或是驾车,是要受刑的。毕竟唐朝人口众多,一旦不重视交通规则,就很容易引发事故。一开始的处罚是用荆条抽打背部,后来因为背部有许多经脉,容易打出人命,于是就改成打屁股。这样既能起到警示作用,也不会闹出人命。

  刚才说了“特殊情况”,也就是某人在执行公务,比如传递紧急公文,前线有紧急军情等等,还有某户有人生了重病,急着找大夫什么的,这些就属于特殊情况,都可以免除刑罚,不过还是要交罚款。

  另外唐朝对于超载管理也很严格,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同样超出规定,就要打屁股。比如一艘货船,规定只能承载五十斤货物,其中包括船员。如果查出超出五十斤,就算只多了一个人,船主都要被打五十大板。超出越多,挨的板子就越多,严重的话还可能被直接下狱。

  “司机”必须经过培训

  如今我们驾驶机动车,都必须先考取驾照,古代没有驾照怎么办呢?那么就进行培训。古人讲究“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一方面指帝王的驾驭之术,另一方面则是指我们如今所说的,驾驶交通工具的技术。

  古代的“司机”,也就是车夫,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根据秦朝的《除吏律》记载,只要御人出现四次技术不过关,就要被罚四年的徭役,并处以罚款。

  可见古代虽然没有“驾照”,可对于车夫的要求一点都不比现在低。而且只有那些技术超群的车夫,才可能为贵族服务。一旦能够成为贵族的车夫,那也是有可能靠关系做大官的。

  礼让为先

  如今在没有红绿灯,或是红绿灯坏了的情况下,往往都会以机动车礼让行人为主。而在古代,也是有这样一项规定的。就好比唐朝的《仪制令》就有记载:“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后来这一项规定,更是直接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然后立于道路中间,以提醒大家要遵守。其实这一点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要是人人都能保持“礼让为先”的态度,那么许多交通事故都可以避免。

  其实通过古代的交通规则,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很多都太超前了,几乎已经和现代一样,只是有很多在当时还没有十分规范。虽然从现代视角看来,古代很多规则既不系统,也具有随意性,甚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有很多交通规则,都开创了现代交规的先河,是不是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