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频繁对漠北用兵,背后真正目的是什么

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战争,是烧钱的。这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社会共识,所以但凡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因为除了消耗掉国家财富之外,也会造成严重的伤亡。然而,在大明王朝里,战争却是一个高频词。尤其是朱元璋、朱棣时代,更是频繁对漠北用兵。要知道,那个时候大明王朝刚建立不久,百姓困苦百业凋零,按理说应该休养生息停止战争,守住长城搞防御战才对。那么,大明王朝为何违背常理,执着对漠北进行征讨呢?

  应该说,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当初朱元璋北赶大元,虽然说声势浩大,一路势不可挡,但最遗憾的问题在于大元的军队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只不过是撤出了城池而已。在明朝的历史记载中,大部分对元朝军队的战役结果都是用了“驱逐”两个字。所以,当徐达取得北伐大胜时,元朝的军队全部跑到了漠北继续称王称霸,等待着对大明的军事报复机会

  为了消除后患,让后世子孙可以获得和平发展的环境,朱元璋不顾洪武初年的经济压力,毅然发动对漠北的讨伐,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前仆后继,最终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将最后残存的元朝势力一扫而空。可按下葫芦又起瓢,明朝军队撤出漠北之后,先后又有瓦剌等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崛起,不断对明朝北方边境发动攻击。

  对此,朱棣也在用亲身实践奉行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他五次远征漠北,重创了敌人,数十年对漠北保持着强大的震慑力。后继之君宣宗,虽然说没有朱元璋、朱棣的雄才大略,但也同样御驾亲征,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大明帝国的尊严和安全。

  哪怕是土木堡之变后,明孝宗依然对漠北保持着警惕,并且有过征讨漠北的想法。只可惜,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精锐尽失,很难再找出朱元璋、朱棣时代那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了。再者,当时明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老百姓对于远征漠北的积极性也不太高。所以,孝宗皇帝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后,再来讨论所谓的退守长城搞防御战。这个模式当然是经济成本最低的,但问题是长城实在是过于庞大,要想在每一个关节处都足食足兵,那么光是明朝数十万军队全部派到长城去都不够用。而北方少数民族在发动军事攻击时,完全可以集中兵力攻击长城守军最薄弱的环节,之后便可以长驱直入横扫中原。如果这样的话,明朝还不如主动出击,虽然说消耗国力,但至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