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制度和藩镇割据有什么区别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小编谈谈藩镇制与藩镇割据这两个到底有何区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一起过来看看

  藩镇一词本意是指能够保卫中央,镇守一方的地方军政机构。

  唐代的藩镇来源于“道”这一行政机构。

  唐初沿袭隋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但由于中央感到难以严密控制地方,所以太宗开始不定期派使者巡省天下,监察州县。武周时期,将天下分成十道,定期派使者巡视。开元二年,将十道巡查使者称为“按察采访处置使”,开元年间,此使职虽曾有罢废,但最终保留了下来。这样,在州县之上,出现了道一级机构,这是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一种行政区划。

  开元末年,由于长期积弊,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破坏,政府开始实行募兵制。加之后来唐政府与周围一些少数民族在边境屡有摩擦,所以,天宝元年,玄宗在边境设立十道节度使,各节度使这时不但统领军队,他们还拥有很大的权力。如在本藩镇内的用人权,自行辟署藩镇幕府官员;还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可留用本道军费,自由支配;另外,还有对州县的监察权,可以监督任免下辖州县官员。

  总之,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统揽本地区的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并兼任所驻地的刺史,而辖区内的各州刺史,则成为其下属。节度使位高权重,逐渐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危险。

  继之,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为抵御叛军,于是唐政府在中原也开始设置节度使,在重要的战略要地,又置“防御使”以治军事,由刺史兼任。防御使常与团练使兼置,防御使通常在前。同时,“按察采访处置使”被停派,改设“观察处置使”,由节度使或防御使、团练使充当,这样,道一级的长官“观察处置使”、节镇长官节度使及州刺史兼任的防御使、团练使等官职之间出现了交又,唐代的藩镇开始被称为“道”,长官称“观察使”,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以掌军事,加授节的观察使则称节度使。

  至此,唐代的藩镇制度形成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唐末,唐代大约有四五十道,即四五十个藩镇。

  藩镇制度不等于藩镇割据,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是藩镇必定割据方,其实,不是所有的藩镇都割据不臣。有学者将唐代历史上的藩镇分为四种类型:一为河朔割据型,二为中原防過型,三为西北、西南御边型,四为东南地区为中央提供财源的藩镇,后三种藩镇对维护唐代后期的统治稳定有各自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所说的藩镇割据是指安史之乱后,主要在河朔一带,出现了一些不听从唐政府号令的强大藩镇,他们税赋不上交中央,效仿战国群雄割据一方以土地传给子孙,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成源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央与地方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又加剧了这一局面。

  安史之乱起于玄宗末年,至肃宗时大难粗平,代宗宝应二年初,安史之乱最终结東。由于战争耗时八年,唐王朝无力消灭安史余部,而君臣都急于求安,所以瓜分河北安史叛军河朔旧地,分给安史旧部归降者,任命其为节度使,从而建立了河朔三镇。唐王朝此举釀成祸根,从此,这里的藩镇纷纷割据一方,节度使都不由唐王朝任命而由本镇拥立,赋税不上贡中央而由本地支配,从安史之乱结束到唐灭亡的一百余年间,这里基本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其中,田承制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田承開传五代至田弘正,田弘正归顺朝廷,十年后此镇又乱,先后有四姓掌权,共传十代,占据七州;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治恒州,占据四州之地,成德先后有二姓节度使,传五代至王承元时归顺朝廷,次年王庭湊又反叛,再传六代;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卢龙先后三姓节度使专权,共传五世,至刘总时归顺朝廷,随后朱克融又反,朱姓传十二世,占据九州。

  河期三镇强盛时,相邻的一些藩镇与之联合,不听从中央号令致使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分裂的趋势。淄青、沧景、宣武、彰义、泽潞等藩镇也先后出现过割据现象,不过这些藩镇割据的时间不是很长,少则三世,多则五世,占据的地域也不是很大,一般为三至五州,只有淄青地盘较大,占据十二州。

  对于这些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割据藩镇,唐政府也视之为心腹之患,力图予以铲除。安史之乱后,德宗与宪宗统治时期打击藩镇力度最大。

  德宗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接任节度使,遭到德宗拒绝。于是,李惟岳勾结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的节度使发动了“四镇之乱”,虽然结果是李惟岳被成德镇的将领王武俊所杀,叛乱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并未能加强对成德镇的控制权,王武俊成为新的成德节度使,这里仍然是割据状态,只不过首领由李姓变为了王姓而已。

  宪宗继位后,志在削藩,他在位时期,与藩镇的斗争一度出现了可喜的形势。他先讨平了一些力量稍弱的藩镇,如元和元年解决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之乱,讨平想要接任节度使的夏缓留后杨惠琳;次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此后,宪宗将目标锁定了一些强藩。元和七年,宪宗君臣通过努力让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顺;十二年,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准西节度使吴元济;十三年,派五道出兵讨伐骄横跋扈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次年李师道被部将所杀。但是,由于唐王朝既无雄厚的财力支持削藩战争,又无强大的军队直接投入削藩战争,而且,唐代后期边患不息,统治集团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所以这些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不久就得而复失了。

  藩镇割据与唐安史之乱后的历史相伴始终,这种分裂割据的现象反映了唐代后半期政治、军事各方面力量衰落的现实。割据藩镇虽有明显的独立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不以推翻唐王朝为目的,也无力推翻唐王朝,它们不否定唐政权,只求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拥兵自重,称王称霸唐朝灭亡后,藩镇制在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延续了下来,直到宋太祖时才彻底消除藩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