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三国时期,天下人才辈出,如过江之鲫。有人靠谋略受重用,有人靠军事,还有人凭着两面三刀的作风竟然也能混上高官。此公姓刘名晔,乃是汉光武帝的后人。
刘晔自幼颇具胆略权诈,十三岁时便亲手杀害了其父身边一位不太驯服的待从,名震当地。年二十余,又设计杀死了扬州豪强郑宝,夺得精兵数千,声望日著。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战乱岁月,刘晔先委身于庐江太守刘勋,继而率众投依曹操。征战之中,他不时替曹操出谋画策,渐见进用,先后被委为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等官。
刘晔最出色的政治本领是精于两面伎俩,一方面,他善于揣摩主子心意,投其所好,见风使舵。拍马逢迎,以博取主子欢心。另一方面,又能处处附和众议,人云亦云,绝不标新立异,以赢得同僚们的好感。真所谓君前一套,臣前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堪称两面臣的典型,刘晔的两面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施展起来往往得心应手,显得圆滑周密,令人难以看出。这种看家本领遂成为他官运亨通的诀窍。曹丕代汉称帝后,刘晔居然爬上了侍中的高位,成为天子左右的亲信大臣,并赐以关内候的爵位,尽管刘晔的两面伎俩十分高明,但并非天衣无缝,最终还是被人识破。
魏明帝即位后,刘晔继续受到宠信,进爵东亭侯。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十二月,明帝将兴兵伐蜀,问计于群臣,内外朝臣都说“不可”。刘晔得知明帝伐蜀决心已定,一天,只身入宮见帝,大发“蜀可伐”的高论;可当他刚走出门,又附和朝臣说:“蜀不可伐。”并大陈不可伐之理,讲得绘声绘色,头头是道,同僚们信以为真。
后来,大臣杨暨与明帝商议伐蜀之事,杨暨诤谏,明帝厉声斥责道:“你是个书生,懂得什么兵事!”杨暨谢罪答道:“臣的话确实不足采纳,侍中刘晔,先帝谋臣,也常说蜀不可伐。”明帝惊讶道:“刘晔与我讲蜀可伐。”杨暨说:“可召刘晔当面对质。”明帝即刻宣诏刘晔入殿,加以询问,刘晔却一言不发。
事后,刘晔单独入见,摆出一付老臣的架式,责备明帝道:“伐人之国,乃机密大事,我有幸参予如此重要的谋画,甚至常常担心会在睡梦中泄机密而增加自己的罪过,又怎敢随使向別人说起呢?况且兵者诡道,军事尚未发动,更应特别保密。陛下是显然已将机密暴露,我担心蜀国已经知道了,“明帝默然,似觉有理,深表歉意,刘晔出殿,又教训杨暨说:“放长线才能钓大鱼,你确实是位正直之臣,然计谋不足取,不可不深想啊!“杨暨听后,若有所悟,也连声道歉。由此可见刘晖玩弄两面伎俩之一斑。
后来,有位大臣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朝廷,善于察言观色,专会迎合上意。陛下试与刘晔谈论,都用反意去间他,若所答与所问正好相反,则证明刘晔与圣意相合;若所答与所问完全相同,则刘晔迎合之情昭然若提。“明帝点头称是,遂用此法验证,果然刘晔次次迎合。
魏明帝十分恼怒,本想立即将他革职治罪,但念他是三朝老臣,只好强忍心头怒火,将之逐出内朝,贬为外朝的大鸿胪(掌管民族事务及各种礼仪的育员),刘晔遭到疏远,心中闷闷不乐,不久发狂,忧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