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为什么要改土归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是当时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雍正年间清政权也成长得十分强大,在入关初期,清政府将执政重点放在防止明朝政权死灰复燃上,对于西南地区的土司事务却无暇顾及而雍正年间明朝残党已经被扫除,西南土司制度对于政府的威胁越来越明显,为维护统治清政府必须在西南地区进行改革。
改土归流的影响极其深远,它废除了西南地区传统的土司统治,权力改由中央直接接触不是发配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制度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改土归流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1.康熙帝时期奠定的良好政治基础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励精图治,平定了很多起义军,明政权也在他的统治下逐渐消灭,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康熙帝建立了以“南书房”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传统满族贵族的权利被限制,皇权加强,“军功勋旧诸王”制度被废除,清朝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力被降低。
在地方统治上,康熙帝高瞻远瞩,他认为藩镇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统治,于是便平定了三藩,这种措施极大巩固了中央的绝对统治地位,为康熙帝树立起了威严,凝聚了人心。
在边境问题上,康熙2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打败了当地的郑氏家族,一举收复了tai wang地区,加强了中央对tai wang的管辖。
在东北边境面对沙俄的不断侵扰康熙帝采取了有力的军事活动。雅克萨之战捍卫了东北边疆地区150多年的和平稳定。对于蒙古戈尔丹布康熙帝采取坚决打击的措施,率军亲征,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安定了边疆地区。
在西藏问题上,他继承了顺治帝的达赖政策,之后又派士兵驻扎西藏,任命相关官员协助达赖班禅处理西藏相关事务,这一措施稳定了西藏局势,是中央有效的管理西藏政治。 在康熙一朝的统治下,清政府的政权已经到了全盛时期,这为雍正之后实施改土归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土司制度威胁统治
土司制度积弊已久,到了雍正朝统治时期,已经带有了浓厚的地方割据色彩,大的土司领地,甚至比当时的王公贵族都要多好几倍,各土司事例范围就相当于小王国。
对于中央的号令,大土司们常常置若罔闻,中央失去了对土司辖地的控制权,在西南地区正常的国家职能得不到发挥,这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统一性,雍正皇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变了过去治标不治本的政治态度,开始有序处理土司问题,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权。
(二)经济原因
1、然后封建领主经济的落后性
在土司制度领导下的西南地区的经济形势属于封建领主经济,农奴完全依附于土司,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土司管辖范围之内的一切资源都属于土司个人,并且可以世代继承。
到了雍正年间这种经济形态,已经逐渐衰亡,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先进的封建经济发展,被当时的社会主流经济淘汰。清朝政府所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民主经济制度必将被取代。
2、西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冲击
雍正年间广西地区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大大冲击着传统的封建领主经济,当时西南很多县都出现了特色的圩市,它们是当地货物集散销售的中心,但是土司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影响了商品流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三)社会原因
1、土司与土民之间的矛盾
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土司与土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构成改土归流的重要社会原因,大土司们肆意虐待子民,对所属百姓进行超高的赋税压迫和沉重的体力剥削,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据史料记载“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性”更有甚者将子明民“割做太监”百姓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曾进行过激烈的反抗。顺治五年,周仲率领上千人进行起义,当地的土司仓皇而逃,康熙六十一年,罗文刚率中起义杀富济贫,当地的官吏都不敢抓捕,雍正年间樊李王举旗起义这些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土司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政府不进行改革,西南地区绝对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人民也将很难有安宁之日。
2、各土司之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土司之间也常常因为争夺地盘或者其他矛盾发生战争,据记载,广西恩城土司在抢夺田地时,曾杀害土民五十余家,之后攻占田周土司杀害百姓26,000多人。在泗城与上林土司,多年的纠纷中,很多人民流离失所,可以说土司之间的战争大大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文化原因
1、忠君护主思想的盛行
清朝时期人口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口流入西南地区,在这些流入人口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民,另一类是流放发配人员。当时广西多矿山很多广东人为了发财致富,常常在这里开采矿产,所以就有了很多外地人口流入广西,除此之外广西历来都是统治者安置犯人的重要地区,因此也有一部分罪犯,流入到这个地区。
随着这些人的进入,当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地区汉族人成为了主体,这改变着当地居民的思想,渐渐地形成了汉族传统的君尊臣卑的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使土司制度渐渐失去思想支持,推动了之后改土归流的实施。
2、统治者兴办教育
清朝统治者兴办学校,在西南地区,读书不再是土司贵族子弟的特权,普通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西南地区设有儒学私学,书院,义学,这些学校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既了解西南地区的基本状况,又有学识,成为了之后改土归流最重要的流官后备人才在改土归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土归流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这场改革最根本的影响是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改土归流削减了大土司制度削弱了西南地区的割据势力,增强了清政府对于西南地区的直接控制,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并且过去土司之间常常发生武装冲突的状况被改变,雍正八年在进行改土归流时,清政府缴获了军器2万多件,这些军器用于军方使西南地区边防得到了安定。
同时,制度上的改变解决了土司问题的根源,改流之后,原来的土司贵族势力渐渐衰微,甚至徒有虚名,很难再掀起波澜。
(二)经济影响
改土归流,一方面瓦解了封建领主经济基础,解放了劳动力,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有助于恢复当地经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先进的纺织冶炼技术在西南地区传播开来,土民们纷纷上山开垦种植粮食作物,当地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影响
改土归流之后,大量的汉族人民涌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人民也有机会接触传统的汉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统一。
在土司统治时期,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改土归流之后,
清政府打破了过去教育垄断的局面,普通土民也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并且可以通过科举走向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
改土归流的实施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必然要求,改土归流,对清政府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拯救了西南地区在土司压迫下的人民,巩固了西南边防,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