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多尔衮为什么生前不称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顺治七年(1650年),清王朝中大权紧握的摄政王多尔衮不慎在打猎途中受伤,一个月后就因伤势过重而撒手人寰。
这期间,顺治帝从多尔衮卧床养伤开始就不断派人前去问候,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更是极为哀悼。为了表示自己对多尔衮的尊敬,顺治帝穿上丧服,亲自率领朝中大臣行走五里多地去接回多尔衮的遗体。料理完丧事后,顺治帝又思索再三,决定将多尔衮追封为“清成宗”,完全按照帝王的规格来对待他。
生前是臣子,死后却被追封为了帝王,这样的事例实乃亘古罕见。而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也确实担得起这个待遇。即使后来顺治帝对他的待遇发生了反转,但还是难以掩盖他的光芒。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时候,乾隆帝执意要推翻自己曾祖父顺治帝的定论,公开为多尔衮恢复名誉,并将他追谥为“忠”,以此来表彰他曾经对清王朝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的多尔衮,从十七岁开开始便跟着哥哥皇太极南征北战。同那些血气方刚的莽撞少年不同,多尔衮打仗的时候,不但,“猛”,而且,“稳”,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败仗。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军对蒙古各部落发动了突然袭击,打了蒙古一个措手不及。在后金军猛烈的攻势之下,蒙古各部纷纷求降,唯有察哈尔部仍在坚持抵抗。
看到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十分悍勇,皇太极决定将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多尔衮。多尔衮领命后毫不含糊,当即便率领部下向林丹汗发动了进攻,摆出了一副硬碰硬的架势。经过一场激战,多尔衮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林丹汗,并获得了珍贵的传国玉玺。靠着这块玉玺,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年)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了“大清”。
论功行赏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名列六王中的第三位,可谓是年少有为。到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由于,他生前并没有立下皇太子,因此,朝野上下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有心想要当皇帝的人都在暗中招揽人心,而那些手握军权的将军们也纷纷开始站起了队伍。看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对皇位跃跃欲试,硕讬和阿达礼两人极力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因为,多尔衮虽然和皇太极是兄弟,但是,他既有实力又有战功,风头一直在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上。可是,豪格也并非等闲之辈。他手中握有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其军事力量令多尔衮颇为忌惮。而且,鳌拜、索尼、谭泰等八位大臣也在背后极力地支持豪格。为了争夺皇权,多尔衮和豪格都没有丝毫的退让。随着清王朝高层大臣和众多皇族的卷入,朝堂上的火药味愈发地浓烈了。
两人都久经沙场,一旦谈崩,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火并。到了最后,有的大臣甚至带着兵器进入宫殿,其意不言自明,那就是:谈不拢就开打。多尔衮和豪格见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心中也是暗暗叫苦。两人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军队,开战之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但是,两方势力剑拔弩张,多尔衮和豪格已是骑虎难下,如果,现在宣布退出,那么,根本无法给自己的部下交代。
最终,经过十多天的商议,多尔衮、豪格和大臣们之间达成了统一意见,那就是:拥立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顺治帝)即位,然后,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在一边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一来,既让皇太极的皇子登基,又使豪格和多尔衮保持了相对的平衡。这其中,对于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作为福临(顺治帝)即位一事,史学界尚有很大的争议,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
可以说,豪格和多尔衮最终各让一步,的确是避免了大清的分裂局面。
当然,多尔衮之所以在这次权力的角逐中退让,除了是怕引起内部动乱外,孝庄太后从中周旋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多尔衮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多尔衮一生妻妾成群,有明确记载的妻妾就有十个。但是,他只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传说其母为朝鲜宗室李世绪之女,但于史无据。更为糟糕的是,他在一次同明军的作战中受了重伤,落下了终身不能生育的毛病。
史书提及此事时为了避讳,总是语焉不详,只说多尔衮在此战中受了重伤。而他那个掌上明珠,仅有的女儿,正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出生的。可能,在多尔衮看来,自己绝后已经是一个悲哀的事实了。那么,即使自己拼尽全力灭掉了豪格,夺得了皇位,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在反复的权衡之下,他还是决定退让一步,以此来保证清朝内部的团结。
当然,虽然说多尔衮没有亲生儿子,养子还是有一个的,他爱新觉罗·多尔博,满清远支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豫通亲王多铎第五子。史料记载,到多尔衮死后,被鞭尸之后,顺治就将东莪格格和多尔衮继子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而这,也是历史上对东莪格格唯一的记载。再这之后,东莪格格就像是消失在了历史中一般,一点波澜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