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除倭患,郑和出使日本日本二话不说斩了二十几个倭寇!

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的“海禁”政策,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此时的“海禁”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明王朝建立前后,中国土地一直受到倭寇的侵扰,边境战乱频发,使得百姓生活受到了严重的滋扰。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倭寇非常痛恨,所以,一怒之下,不仅断绝了与日本的来往,更是禁止了海上运输。

  后来,朱棣夺得帝位,希望与周边的藩邦搞好关系,希望四海归一都臣服于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尝试开放海禁。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举动竟然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一股脑的涌入到了中国境内。倭寇的势力越来越大,来势越来越凶,甚至,已经达到了明朝军队都无法抵御的地步。

  这些个日本浪人,仅仅坐着十几只小木船,就能闯入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且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大有“鬼子进村”的感觉。他们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当地的老百姓被其侵扰的无法正常生活。为了避开日本浪人的烧杀抢夺,当地百姓开始选择逃难,很多人流离失所,非常可怜。

  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明朝当时所说的倭寇,与后来侵华的日寇并不一样。明朝时期的倭寇,是一些连日本政府都管不了的海贼,或者说是海盗,他们并不是日本政府的正规军。

  虽然这些日本浪人已经严重侵犯了明朝的疆土,滋扰了明朝百姓的安宁,但是,明成祖朱棣,还是决定采取“告状”的方式,不远万里去国外“打官司”。于是,就有了郑和下东洋出使日本的“故事”。1404年,郑和带着10万人,浩浩荡荡的下了东洋。

  他此行的目的有五个:

  一是、扬明朝国威;

  二是、开拓朝贡贸易;

  三是、找建文帝;

  四是、迎佛牙;

  五是、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

  在当时的日本,怀义王已经驾鹤西去,当时的统治者,是第三代室町幕府的将军足利义满。就是他统一了日本的南北朝时期,《明史》称: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源道义”。当郑和代表着大明王朝,带着10万多人东渡来到日本之后,这位日本的实际执政人对郑和的来意非常清楚。

  为了给这些带着大量宝物,“诚意满满”的大明使臣一个交代,足利义满顾不上君臣之间的虚名,果断的斩杀了二十多个海盗浪人,并将他们的首级献给了到访的明朝使臣。虽然,在杀人的数量上有些敷衍,而且,也没有根治浪人作奸犯科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却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卖了一个天大的面子。

  接下来,日本接受了明朝的封号、金印、冠服等,表示愿意臣服于大明帝国,并按照属国的名分向大明帝国的皇帝递交了国书。就这样,郑和带着20多个倭寇的首级,以及足利义满的“臣服表”,班师回朝向明成祖交差。朱棣看到郑和带回来的“战利品”,可以说是非常的高兴。

  因为,朱棣这样的成就远胜于他的父亲朱元璋,这使他非常有面子。毕竟,自己当初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有这样的一次“丰功伟绩”,足以为自己继承大统找一个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能者居之。日本肯臣服于自己,这让朱棣非常高兴。所谓礼尚往来,为了表彰日本国的臣服之心,朱棣不仅“嘉其勤诚,赐王九章”,还向源道义赠了好多的真金白银,瓷器书画等等。

  最重要的是,除了这些物质奖励以外,朱棣还同意日本的朝贡师团的人数可以增加到200人,并允许其在江浙地区进行贸易往来。这样的利好政策,使得中日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明史学者总结:“郑和下东洋”,以经济手段怀柔,“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观日本政府,得到了实惠并无什么损失。

  可以说,郑和不管是下东洋还是下西洋,都体现了明朝作为泱泱大国的国家实力,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大明朝作为当时文明大国的典范形象。10万兵马,浩荡出师,使得中国海军能够纵横大洋,受万国仰视。与此同时,此行更是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传递了中华文化。

  郑和用经济手段与各国进行交往,不仅加强了明朝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他摒弃了武力和战火的不良影响,使得双方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特别是对中日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盛举,此后,再无如此壮举发生了。

  与此同时,郑和的每一次远洋,也给明朝政府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计成本的航海跋涉,这也给明朝的财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明朝国力的日渐衰退,这样的壮举慢慢的失了色,最终,悄然而止了。

  其实,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比欧洲所有伟大的航海家都要早。在郑和去世半个世纪以后,1486年欧洲的航海家才发现了好望角,并从红海南下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对岸。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航好望角,第二年到达印度南部的古里。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