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西厂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1477年正月(成化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由于灵济宫在皇城西面,因此称之为“西厂”。专门负责为皇帝打探消息,协助皇帝监视天下。
不过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两大特务机构,职权与西厂基本重合,为什么明宪宗朱见深又另外设置一个西厂?
出警入跸图,可见途中锦衣卫
要说西厂,就必须先说锦衣卫和东厂。
锦衣卫,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说白了就是仪仗队兼皇宫的亲卫队。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功臣集团和老朱家的皇亲国戚等集团势力过大,出现结党营私、扰乱朝纲、干涉皇位继承人选择等危害中央集权的行为,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主要负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审讯等活动,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性质有点像美国的国家安全局、特勤局、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结合体,拥有进行不公开审讯的特权,凌驾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之上,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之一句话,因为皇权直属,所以锦衣卫权大势也大,就算皇亲国戚被他盯上,那也得乖乖配合,没有什么特权可讲。
不过到了1387年(洪武二十年),因为锦衣卫非法凌辱、虐待囚犯,恃宠而骄,加上锦衣卫已经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给太子朱标继承大统铺路,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不过锦衣卫的种种办事方法并未完全废止,而是被很好传承了下去。《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都有锦衣旗校的功劳。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跑朱允炆夺得皇位。由于其皇位来路不正,被天下官员和百姓所批评,因此他又重设锦衣卫,职权与朱元璋时期相同,并添设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负责对朝廷中的高级官员的审讯、侦察工作,加强中央集权,保证自己的皇位。
同时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也是为了防止锦衣卫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朱棣又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主要负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就是对天下的文武百官和老百姓进行监视,后来获得了开设监狱对犯人进行审讯的权利。
由于亲信宦官经常在皇帝身边待着,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用起来就比由武将担任首领的锦衣卫顺手很多,加上朱棣担心锦衣卫中有前朝势力,因此东厂更受皇帝的宠信,权力通常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就可随意监视缉拿臣民,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史·刑法志》:"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
西厂创立的背景和契机
但是到了后来,明朝皇帝变得越来越懒,经常把事情交给宦官和内阁处理,由此导致东厂和内阁的权势越来越大,以东厂太监为中心形成“阉党”;而内阁首辅可以拟诏谕,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方针大计,几乎成了宰相,完全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内阁”的权力的不断扩大又导致诸多朝臣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席位争得头破血流,彼此相互结党,形成残酷的党争。
而“内阁”与“阉党”之间又相互倾轧,各级官员纷纷勾结,导致吏治渐趋腐败,官场贪污成风。
加上当时京城内先是出现了“妖狐夜出”的恐怖事件,后来又出来个在朝中有诸多亲信、可以随意进出皇宫、万岁山等皇家重地、甚至还是弑君篡位的妖道李子龙。
以上种种令得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对自己的人身和皇位安全深感忧心。于是,为了对朝臣、“阉党”、东厂、锦衣卫和民间臣民百姓实施有效控制,保证皇帝拥有最高话语权,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保护自己的安全,皇帝需要新设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全直属自己的特务机构。
“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
西厂的历史与兴衰
1477年正月(成化十三年),朱见深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以汪直为提督,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由于灵济宫在皇城西面,因此称之为“西厂”,专门负责为皇帝打探消息,协助皇帝监视天下。
由于得到朱见深的大力支持,因此西厂无论是权势还是人数都远超东厂和锦衣卫,可以说就是东厂和锦衣卫的结合体,风光一时无两。
当时西厂的权力套用电影《龙门飞甲》里的台词就是:“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你听好,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人我管;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西厂权势很大,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办了几件大事,破了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华父子的杀人案,还打击了一些宦官贩运私盐、杀死执法人员的事件。
不过由于西厂直属皇权,权势很大却无人监督:西厂太监汪直利用手中权势积极为自己谋权夺利,屡兴大狱铲除异己,且做事全凭捕风捉影,在既没有人证有没有物证的情况下便逮捕臣民,然后严刑拷问屈打成招,刑部郎中武清、礼部郎中乐章、浙江左布政使刘福、监察御史王本等人先后被西厂逮捕下狱。
" 气焰熏灼,凡西厂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请。"
当年五月,谨身殿大学士商辂联合万安、刘诩、刘吉上疏历数汪直十大罪状,要求宪宗革除西厂废黜汪直,最终在六部尚书项忠、司礼监太监怀恩等人的支持下,迫使宪宗撤销西厂,不过依然宠信汪直,命其继续为自己监视外界动静。
“时西厂虽革,上犹密诏汪直察外间动静”
不过西厂很快就被恢复。奸臣戴缙深知汪直依然深受皇帝重新,因此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只有汪直才能“欐奸除弊,允和公论”、“服人而警众”。
宪宗本就心心念念舍不得撤销西厂废黜汪直,如今有人主动跳出来,当即就坡下驴恢复西厂和汪直,当初弹劾汪直的商辂、项忠等人或削职为民,或被迫辞官退休,汪直和西厂权势再次达到巅峰。
但单纯监视天下、大兴冤狱已经满足不了汪直的胃口,他想要出关作战斩获战功,建立不世之功勋。
1479年(成化十五年),汪直与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陈钺出征建州女真,斩首700,俘虏500;第二年与兵部尚书兼都御史王越出征蒙古,斩首437,俘虏171,牲畜6000多头,盔甲、弓箭等战利品过万。
战功的建立更使得汪直更加权势滔天,又与封疆大吏关系亲密,引来的皇帝的警觉,最终在文官和宦官集团的联合攻击下,汪直先是失宠,然后被调到南京,西厂也随之废除。
此后西厂一度消声灭迹,仅留下东厂和锦衣卫继续执行监视天下的任务。
到了明武宗一朝,宦官干政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东宫随侍太监刘瑾为首的太监“八虎”随着明武宗的继承大统,地位也水涨船高。1506年(正德元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马永成掌东厂,刘瑾则掌司礼监,统帅东西二厂。
不过太监“八虎”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东厂和西厂的提督谷大用和马永成相互拆台相互争宠,与刘瑾之间也争夺的厉害,甚至权势一度超过刘瑾。
为了争权夺利,钳制东西厂的权力,刘瑾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建立内行厂自成体系。因为刘瑾深受皇帝宠信,权势滔天,因此内行厂的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之列,权势居东、西厂之上。
“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
锦衣卫侦查一切官民,东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监视东厂、锦衣卫和官民,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复杂的侦察特务体系,极大保障了皇权的存续。
1510年(正德五年)由于刘瑾专权祸乱朝政,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坐实了刘瑾谋反的大罪,最终刘瑾被抄家凌迟,总共挨了3357刀。
1512年(正德七年),在大学士李东阳谏言下,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自此前后历时两朝共11年的西厂成为过眼云烟,一直到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处决、明朝灭亡,西厂都没有死灰复燃,或者说也没时间让他死灰复燃了。只有东厂和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不过锦衣卫这一名称后来被清朝效仿,不过不是特务机关监视天下,而是负责车驾、仪仗和保卫工作,仅存一年便改为銮仪卫,自此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西厂
结语
其实无论东厂也好,锦衣卫也罢,皇帝需要的是一个独立于三法司、六部、内阁等官僚机构之外的特权机构供自己全权驱使,方便皇帝直接统领以此维护专制皇权,而东厂、锦衣卫恰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原有的特权机构不能满足皇帝的需要,或者说皇帝对这些特权机构产生了怀疑时,那么皇帝就需要建设一个新的特权机构来监督这些原有的特权机构,而西厂恰恰就是诞生在这样的需要和环境之下。
纵观数千年封建统治,无论厂还是卫,尽管在表现形式上、职能职权上会有所区别,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专制皇权,也是封建残酷统治的一大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