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推恩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阳谋,即孙膑围魏救赵、晏子二桃杀三士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推恩令,因为它不仅一举除去了西汉数十位诸侯,直接改变了汉代的内部权力结构,而且为汉武帝入侵北方匈奴,建立大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长达5000年。
时间跨度给了我们无数的历史故事。 由于各种智慧的无休止的对抗,我们不得不为祖先的智慧而叹息。 阴谋有两种:阳谋和阴谋。什么是阴谋,什么是阳谋?有些人认为阳谋是告诉你做什么,阴谋是隐藏和秘密密谋反对你,是这样吗? 不! 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关键在于“阴谋”,而不是阴阳两个字。
阳谋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形势,而阴谋则在于欺骗。 既然推恩令如此强大,为什么以后的朝代不使用它? 纵观史书,可以看出,在汉代以后的朝代,大多数藩镇或藩王都经常做事情。 盛唐时,唐朝死于节度使,明朝建文皇帝因伐藩国而被杀。既然这些朝代必须削减他们的附庸,为什么他们不选择使用具有显著效果的推恩令呢?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下令允许王子和王子将他们的领地分配给他们的孩子。 随着藩国越来越小,汉武帝趁机削弱了诸侯的权力。 具体的方法是把诸侯分成几个州,使诸侯的后裔依次分享土地,直到土地耗尽;如果土地辽阔,但后代很少,他们就会被称为“建国”,并在他们的后代出生后被淘汰。
原来实行的是郡县制,推恩令制度是在郡县制基础上的改进。在前诸侯管辖的地区,只有长子继承,次子与三子共同继承。 汉初实行郡县制时,一些诸侯国被禁锢以巩固统治。 诸侯有大能。 王国政权的发展严重威胁着中央朝廷的统治。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的叛乱,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诸侯可以任命或罢免官员,征税,制造硬币,拥有军事权力。
鉴于皇权无法消灭的情况,汉景帝接受了御史家左措的建议,夺取了王国的一些封地。 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 景帝派周亚夫率领大军东征,平息叛乱。 此后,汉景帝规定诸侯只能在中国征税,其他权力属于中央朝廷。 汉武帝继承王位后,他颁布了“推恩令”,将许多王子与王国分开,后来先后剥离了大量侯爵位。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朝廷的威胁。 《提恩令》是汉武帝执行的,他听取了父亲的建议。汉武帝规定,诸侯除了把王位传给长子外,还可以推恩令,把王国分给其他子女,建立许多由中央直接管辖的侯国,由皇帝制定。 这样一来,诸侯的影响就大大削弱了,诸侯也自然感激皇上。汉武帝的推恩令是非常严格的。
那么在消除藩王和诸侯方面,没有什么制度能够与其后的推恩令相比。那么为什么后代王朝不愿意使用推恩令呢?总的来说,根本原因就是推恩令的实施条件太过严苛。很多人看来推恩令的操作相当简单,无非就是皇帝颁布一道旨意,要求各地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假如诸侯王不同意,那么皇帝的推恩令还能实施下去吗?
这肯定是不行的。实施不下去的时候,皇帝就会陷入两难境地,还有更过分的,就是皇帝强行实施,这样就会引起诸侯的反叛,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仅藩王没有消除,连皇位都丢了。西汉诸侯王乃是一国之王,虽然只是藩国,但国内的行政体制与制度构架都是直接仿造中枢搭建的,若真是诸子平分其地。
岂不是整个藩国的内部构架都被打乱了?单单从这一点来看,推恩令的实施条件都是非常难的。最重要的是,被“推恩”的诸侯王也不是傻子,他们难道看不出来这是汉朝中枢在借故分散瓦解他们的势力?因此,这样看来,推恩令想要实施下去,绝非易事。汉武帝能够成功实施推恩令。
只能说明汉武帝当时的情况,是不正常的,假如是正常的朝廷秩序下,诸侯王肯定不会允许推恩令的实施。地方诸侯王反对汉朝中枢而引发战争的事情也是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的,当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后,为了暂时稳定局面,休养生息,不得不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王在汉朝境内。
在刘邦看来,刘姓子孙同为一家人,应该能够相安无事。事实证明刘邦很天真。刘邦死后,汉朝中枢和地方诸侯王就越来越看对方不顺眼,光汉文帝时就有有淮南王刘长和济北王刘兴居两位诸侯王叛乱,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震动天下的吴楚七国之乱。推恩令实施的前提就是像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一样。
强势消灭地方诸侯王或藩镇的主要力量。最后以强势的军威和中枢固有的权威同时向地方割据势力施压,迫使其接受“推恩”。单单从这个条件来说,对后世王朝就是不可能的。如果后世王朝具有对各地藩镇的压倒性实力那根本就不需要削藩。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例,宋朝初建之时,也有诸多军阀不服赵匡胤。但此时赵匡胤具有压倒性的实力,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削不削藩,直接给对方定下了叛乱的罪名,悍然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