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起在魏国获得重用,秦国会有灭顶之灾的

日期:2023-10-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如果吴起在魏国获得重用到善终,秦国会有灭顶之灾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战国时期有五大变法: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除去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之外,其他四项变法都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并对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之后推行的变法。变法之后,短时期内的国力和战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其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在时间是先后进行,变法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李悝、吴起、商鞅都曾经先后出仕魏国,吴起和商鞅都深得李悝变法的精髓,随后在其他国家实施变法。(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像,李悝、吴起等人的老师,魏国的重臣,李悝、吴起都因他而被魏国重用)

  魏文侯有鉴于魏军和其他诸侯国经常交战,经常处于下风,况国家处于四战之地,急于迅速提高国力和军力。

  李悝不是魏国的核心权力圈的人物,不过他的老师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也就是子夏。一般人不熟悉子夏这个人物,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却一直影响到现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取信于民”等都是子夏的理论主张。

  魏文侯时期,子夏是他的核心重臣之一,李悝因而得到老师的提携和推荐进入魏国核心权力层。李悝的变法主张得到了魏文侯的欣赏和支持,得以推行魏国变法。

  吴起在鲁国也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他也是子夏后期的学生,得到李悝等魏国重臣的提携和推荐从而进入魏国担任将领。吴起作为名将是从魏国训练魏武卒起家的,名将的名声也是在魏国征战之中创下的。(西河郡图,深入秦国腹地。蓝色圈是吴起修筑的城池,抵御秦国的进攻)

  吴起在魏国的主要战功有哪些?

  其实吴起在鲁国以季孙氏为主公,季孙氏被杀之后逃离鲁国进入魏国。魏文侯对吴起还是比较器重的,命令他作为主将率领一部魏军,从而立下赫赫战功。

  1、公元409年。

  吴起率领魏军攻占秦国的临晋(今天山西运城市临猗县附近)、元里(陕西澄城县附近),并在这两地修筑城池,防守秦军的进攻。

  2、公元408年。

  吴起攻打秦军,迫使秦军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线。

  如此以来,魏国占据了秦国的完整的河西地区,并设立西河郡,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

  3、创“魏武卒”。

  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吴起向子夏学习儒家学术,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军思想,创立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魏军的战斗力飙升,在战国初期独步天下

  4、名震战国时期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阴晋之战。

  河西之地丢失对秦国来说无疑是打击最大的,东出的门户被遏制。战国初期的秦国在其他诸侯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根本看不出将来有统一六国的势头,皆因魏国将秦国打压的抬不起头来。

  秦国不甘心被压制一隅,经常寻机夺取河西之地。公元前401年,秦国秦简公攻打到魏国的阳孤;公元前393年,魏文侯在注邑打败秦国军队;公元前390年,秦惠公率领秦国军队进攻武城(今天陕西华县东),被魏军遏制。如此看来,秦国几代君主都不遗余力的想夺取河西之地,但屡屡受挫于魏军。

  公元前389年,屡屡失败的秦惠公召集秦国全国的士兵50万(很多是农民),想一举拿下河西之地。此时,河西之地魏国最高领导者是吴起。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也正好训练成功,急于要展现一下魏武卒的战斗力。

  魏武卒训练已经整整三年了,吴起有信心,手下的五万魏武卒更有信心,不等待魏文侯的命令就打算和秦军开战了,足可以想见魏武卒的战斗力和自信心了。魏文侯担心吴起的魏武卒步兵不能战胜秦军,于是派遣了3000骑兵和500辆战车配合吴起作战。

  秦国军队虽然号称50万,声势浩大,其实大部分是农民临时组织起来的,其精锐部队少之又少。吴起五万的魏武卒和秦军的精锐对比起来在数量上也差不到哪里去,而战斗力却逊色魏军很多,吴起早就了解了秦军的这一情况,决定一战而败秦军。

  阴晋在现在的陕西华阴县东,吴起在这个地方向秦军50万军队发起进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的魏武卒和装备简陋、较少训练、战斗力低下的秦军大部队接战了。

  吴起率领的魏军多次冲杀秦军的军阵,多次击穿军阵,如此三番五次的轮番冲杀,秦军士兵大都丧失了战斗的信心,纷纷逃跑,秦军的精锐部队也阻止不了逃跑的秦军,只好随着大部队逃跑了。吴起这一次以少胜多,创造了典范战例。

  阴晋之战对秦国的伤害非常之大,此后将近二十多年没有大规模对河西地区用兵,吴起虽然在河西驻扎几年之后就出走到楚国,但魏武卒还在,中下级的军事将领都还在。(阴晋之战所在地图,秦国后期的雄关函谷关还在战场之外。如果保持这种战略态势,秦国想要发展壮大几乎是不可能事件)

  假如魏国重用吴起,秦国有灭顶之灾吗?

  本人认为,即便魏国重用吴起为魏国相国,秦国很可能一直被打压的非常厉害,但不至于到灭国的境地。

  主要来考虑魏国是否有意愿灭掉秦国,答案是否定的。魏国是想一直打压秦国,不想让它发展起来而已。魏国想要灭掉秦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魏国虽然有魏武卒,但魏武卒主要是用于野战,灭掉秦国需要攻打很多城池,属于城池攻防战,魏武卒不一定有优势。如果魏国想要灭亡秦国,在当时来看魏国需要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军力,一旦启动必然导致魏国国内空虚,其他诸侯国会趁机攻打魏国,捞取地盘和好处,魏国不得不防备。

  其实疲惫秦国还有另外一番考量,秦国的西北部和西部是西戎,经常骚扰秦国的边境,一旦灭亡秦国,就必须自己亲自面对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不如留着弱小的秦国,阻挡西戎的东进。

  如果重用吴起为相国,秦国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呐?魏国相国田文去世之后,魏国的相国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吴起,呼声非常之高,名声也很高;另外一个是公叔痤。但呼声最高的人却倒在了阴谋之中,吴起被排挤,被迫到楚国,在楚国开始了吴起变法,而魏国的相国被阴谋家公叔痤所担任。(公叔痤剧照,排挤了战国两大名人:吴起和商鞅,是魏国之觞,也是后期被秦国所灭之觞)

  公叔痤此人一生之中有三大政治污点:

  第一,丢失西河郡的庞城,被秦军俘虏。

  公元前362年,对公叔痤来说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前半段,魏国魏惠王称王,公叔痤率领魏军击败赵军、韩军联军,俘虏了赵将乐祚,并深入赵国腹地攻城略地,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后半段却是公孙痤悲剧的开始。魏惠王希望公叔痤率领魏军攻打秦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威服四方诸侯国。在少梁这个地方,魏军和秦军交战,早就研究透彻魏军作战的秦军也在这里集聚众多军事力量,一举击败魏军,而且把魏军统帅公叔座俘虏了。

  因当时秦国秦献公和公叔痤关系不错,就把他放了回来。公元前361年,公叔痤去世。

  第二,未能及时推荐商鞅,使得商鞅奔赴秦国,开始商鞅变法。

  商鞅本来在公叔痤门下,但却不及时推荐商鞅给魏王,临终之际,推荐商鞅给魏王,并称魏王如果不重用就杀了商鞅;反过头来,公叔痤又告诫商鞅及时逃亡到秦国发展。

  不及时推荐商鞅是公叔痤担心商鞅的才能超过自己,所以临终之时才推荐;劝说魏王杀商鞅,又劝商鞅及时逃跑,这是典型的两面人。

  如果魏王任用吴起为相国,魏国必定崛起于战国初期,而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秦国出头之日也只有等到魏国的吴起去世之后才可能有所作为了。

  第三,将吴起排挤出魏国。(战国魏国鼎盛时期地图,秦国被压迫到一隅,难以发展,如果吴起在这种战略态势不会变,或许秦国的处境更糟糕)

  假如任用吴起为魏国相国,能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秦国的出头之日被严重押后,商鞅这样的人才也极有可能不会到秦国效力,这都是魏王识人不明导致的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