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近视眼镜的古代 古人得了近视又是如何正常生活的

日期:2023-10-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近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近视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视力问题,据统计,中国的中学生在高中班十个人里只有两个人不近视,其他全部是多多少少有一定近视度数。

  作为一个高度近视,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变的人,必须要感谢如今有各种近视眼镜。甚至还有激光手术可以把一群近视眼从朦胧美中解救出来(小编没做过,不知道效果咋样?)

  那么古代人有没有近视?要是近视的话怎么办呢?

  比起我们今天,除非先天原因,整体来说古代近视的可能性比我们现代要小得多,近视眼比例也只有比较小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每天抱着手机对着电脑,写字的时候还常常埋到书里去,这都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古人本身读书人比例就小,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在是没有什么费眼睛的地方。

  而读书人们虽说沉迷之乎者也,但是本身古人用的毛笔就需要抬手立笔,现在我们埋头写字的姿势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距离纸比较远,可以保护眼睛;至于手机电脑等万恶之源也不存在,除非是每天挑灯夜读过度用眼,也不至于近视。因此,古代的近视眼多见于头悬梁锥刺股的文人们。

  大文豪=大近视?

  比如说,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个近视眼,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也就是欧阳修已经瞎到只能让人帮他念的程度了,估计算近视度数的话得800°度起。不过大文豪毕竟是大文豪,帮他念书也是荣幸之至,听书也要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杜甫和王安石都写过“老年花似雾中看”的诗句,感慨自己年老之后视力日渐下降,这里面可能既有近视的锅,也有老花的锅。还有陆游的“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一句,向我们形象展示了年轻时不爱护眼睛到老的后悔悲伤。

  还有清代著名的文人纪晓岚,史书记载他“貌寝短视”,也就是长得一般还近视,可见命运为他打开了文学的窗户,顺手关上并钉死了其他的门。

  还有雍正也是个大近视。不过明清时代已经有了眼镜,所以这帮人的生活体验比前面几位唐宋的文人好要一些,雍正作为一国之君,更是倾举国之力找大师工匠为他打造眼镜,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就造了35副,平均下来一年五副,比女孩子换包包还要勤快。

  清代眼镜

  在没有激光手术的古代,实际上能够拯救近视眼的只有眼镜,眼镜也是从明朝开始有的,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有戴着眼镜的人。那么,明清前没有眼镜怎么办呢?除了像欧阳修那样直接盲人操作找人念书以外,还可以选择中医的一些方法,比如覆盆子等药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可以明目;还有针灸也是古代人会选择的治疗眼疾的方法

  如果不能治疗,还可以改变外部条件让自己看清一些,比如读书的时候可以使用放大镜,清代《除余众考》中记录:“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也就是说,字小看不清怎么办?用水滴当做放大镜,就能见了,可见古人也是很机智的。而且古代的书本身印刷技术限制,字就比较大,也减少了近视眼的麻烦。

  如果灯光比较好,也会对近视眼更加友好,古代有一种枸杞灯,大概就是现在的高端护眼led,《志雅堂杂钞》中有这种灯的记载:“枸杞子,可以榨油点灯,观书益目。”,这种灯看书的话对眼睛会比较好,可以预防近视加深。

  因此,古代大部分人不会被近视困扰,读书人们与书为伴,相对容易近视;在眼镜出现之前,机智的文人们有各种方法让自己继续学习,秉承终身学习的高端理论;而眼镜出现之后,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是读书很多的人不少都做官,还是能买得起一副眼镜,拯救自己的朦胧世界的。

  最后,作为一个近视眼一定要感谢一下发明眼镜的大大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