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玄宗人生中最后的六年,他过得有多孤独

日期:2023-10-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隆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隆基即位之初,解决了太平公主之乱,从而结束了从玄武门兵变以来,唐朝首都多内乱的现象,使得动荡的朝堂重建秩序并迸发出勃勃生机。若非李隆基的贤能之治,唐朝或许还将一蹶不振,更不会有盛世重现。但可惜的,早年意气风发的唐玄宗,却没能善始善终,他生命当中的最后六年更是众叛亲离

  究竟是何等变故使得唐朝在盛世之下一落千丈,直接走向了覆灭?功绩足以名垂千古的唐玄宗李隆基,他的晚年又是何其悲催呢?这一切的由来还要从开元之治后,一些初显的端倪说起。

  正如杜甫在诗中所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的繁荣要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想象,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李隆基任人唯贤,依法治国的思想。他一系列任命贤能、清扫贪官的举措,使得整个朝堂一改过去的颓然、藏污纳垢之势,这也是唐朝得以迎来开元盛世的根本原因之一。

  眼见开元盛世国家富庶,百姓安康,内部动乱的局面消失殆尽。这时的唐玄宗却是一改过去的仁政、节俭作风,开始"温饱思淫欲"起来了。若是一国之君,在这般盛世之下,肆意挥霍也绝非伤筋动骨之事,此时的唐朝就算是多供养几个"唐玄宗"也是无伤大雅的。

  可随着时间推移,李隆基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宰相张九龄被罢官,取而代之的则是李林甫,他的治国之能可以说不及张九龄一毫,唯一的长处则是在揣度李隆基的心意之上。有道是"一国可无贤明之君,不可无栋梁之才",李隆基如此宠幸一名毫无才能的李林甫,已是为帝国埋下了祸根,更让帝国风雨飘摇的,还在于他常年沉溺于"温柔乡"之中。

  李隆基起初极为宠幸武惠妃,开元二十五年(737),甚至因为听信了武惠妃的谗言,将自己三个儿子全部废为庶人并杀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唐玄宗因此心情失落,为了弥补武惠妃死亡所带来的空虚,他甚至把主意打到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身上。唐玄宗命杨玉环出家为道士,又将其还俗并召入宫中。

  杨玉环不但有着羞花之颜,还能歌善舞又好音律,因此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在天宝四年(745),更是不顾伦理纲常,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杨玉环的兄弟姐妹也是颇受恩惠,他的哥哥杨国忠更是权倾朝野,可想而知朝堂动乱的局面由此大大加剧。

  唐朝内部矛盾极速加剧,但是李隆基还在主张对外扩张,导致许多无辜士兵战死沙场。最终打破李隆基盛唐幻想的,正是导致唐朝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乱。相传安史之乱伊始,唐玄宗收到了安禄山叛变的奏折,还认定是他的政敌对其的诬陷而嗤之以鼻。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天宝十五年(756),叛军便是长驱直入,攻陷了首都长安。

  更让李隆基没想到的是,长安的沦陷只是一切噩梦的开端。在李隆基一行仓皇出逃,到了马嵬坡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他们直接斩杀了杨国忠,还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李隆基还来不及悲伤,随即又开始了逃亡之旅。他逃至了成都,而太子李亨则义无反顾的率兵平叛敌军,并在灵武城登基称帝。

  在叛军内乱之时,李亨调回河北前线的郭子仪,在一系列的举措之下整顿军力,最终是得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李隆基得知叛军已退,灰溜溜的回了长安,在兴庆宫做他的太上皇安心养老。这时的李隆基已然是被架空了权力,索性就是不再过问政事,身边只剩下了陈玄礼,高力士,还有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期间李隆基对于杨玉环的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但是他已是没权力为她平反了,只是想要将其改葬。

  然则这样的请求也是被宦官李辅国反对,他作为太上皇却只得是密令将杨玉环移葬他所。

  不仅如此,已然是无所欲求,每日郁郁而终的唐玄宗,即便已经是古稀高龄,却还是受人忌惮,被暗中加害。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强行迁居李隆基至西内,期间还率骑兵拦路,若不是高力士忠心耿耿挺身而出,恐怕李辅国都不打算让李隆基安心到达甘露殿。

  然而还没等李隆基心安下来,他的几位亲信也是遭到了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只留得李隆基孤家寡人,郁郁寡欢,没到两年就抑郁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享年78岁,但是漫长的生命带给他的却是如此凄凉至极的结局,不禁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