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去了哪里他真的逃出南京城了吗

日期:2023-10-2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建文帝朱允炆真的逃出南京城吗?朱棣的谎言骗了我们六百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明朝都城南京金川门被燕军攻破,燕王朱棣在十余万大军的拥簇下向皇宫进发。谁料皇宫方向突发大火,黑烟腾起,已成瓮中之鳖的建文帝朱允炆走投无路之下,选择“阖宫自焚”,以死殉国。

  然而急忙赶来的朱棣,在扑灭宫火之后,四下搜寻辨别,却根本未找到建文帝的尸体。朱棣无奈之下只能草草收敛朱允炆皇后马氏的尸首,假惺惺哭诉一番后便登位称帝。

  《明史》中关于“建文殉国”的记载疑点颇多,而《明史纪事始末》以及各地方志对于朱允炆下落行踪的记载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后世学者对此争议无数。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史籍资料给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答案。文章较长,请耐心阅读!

  一、朱允炆是如何逃出来的

  南京城破那场大火之后,据传朱棣并未能找到朱允炆的尸首,因此留下疑案,而各类关

  于朱允炆下落的记载则是延伸于这个下落不明的记载。那朱允炆到底是如何逃出已经被燕军团团包围的南京城呢?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了流传最广也最为详细的版本。

  南京金川门被谷王朱橞开门迎降之后,朱允炆长吁短叹、走动不安,甚至一度想要自杀殉国。此时翰林院编修程济献策出城逃亡,而少监王钺则提出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下一个红匣子以备不测。建文群臣打开红匣子后,发现里面有三张度牒,且袈裟、剃刀、鞋帽俱备,分明是要朱允炆剃度为僧逃出升天。情急之下的朱允炆不曾多想便削发从暗道逃出,正好发现神乐观道士王昇正撑一舟恭迎建文帝。朱允炆臣属十三人迅速上船离开南京城,而后辗转至溧阳、京口、六合等处,转走陆路到了襄阳。

  谷应泰所述建文逃走一事文之凿凿,但仔细思之,却可知其中漏洞百出。笔者列出两点疑问,便可知谷说不过是一家妄言。

  其一是建文帝商议策略之时,在殿者有五六十余人,这些人随后大部分都投靠了朱棣。倘若密道确实存在,建文帝从其间逃走之后,朱棣完全可以从这些人口中得知密道所在,也即可以确定朱允炆从密道逃脱,那自然会派遣大批军马分道捕捉,可朱棣攻下南京城后却并未着急捕捉朱允炆,说明朱允炆是否真有逃走确实可疑;

  其二为朱元璋此前当过和尚,且拥有天下之后对佛教一直推崇有加,他留下锦囊让朱允炆办成和尚逃出尚能解释。但颇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这条密道要通往道教的神乐观,朱元璋为何要让神乐观的道士来迎接朱允炆而非命皇觉寺的和尚?一个道士带着一群和尚逃命且不是相当怪异?而且这个道士竟自言是朱元璋托梦命其守候在此,这等理由岂不是荒唐无稽。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知《明史纪事本末》所载朱允炆剃发从密道逃出绝非不可能,谷应泰所述不过是将道听途说加以修饰而成。

  二、朱允炆流窜之传闻

  但是不管朱允炆是如何逃出南京城的,他在各地的足迹传说却实实在在的记载在各地方州志。倘若朱允炆真能从南京城中逃脱,因其父朱标太子与云南沐家之关系,他所逃亡的方向必定是西南方向,这也与西南地区多有建文帝传闻所吻合。

  沐英自幼在朱元璋军中长大,因当时朱元璋夫妇尚未生子,聪敏机灵的沐英便被收为义子。待朱元璋嫡长子朱标出生,朱沐二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关系极为亲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听闻噩耗的沐英极为悲痛,竟也随之病逝,朱元璋于是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并命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

  由此可知,朱允炆与云南沐氏关系之亲密,他逃亡西南也就不足为奇

  清人冯甦在《滇考·建文帝遁迹狮山》中说到:“(建文帝)初至滇…自言与沐将军有旧…密语多时,使送至武定府”。他认为建文帝前往云南投奔沐氏,因此在武定县狮子山留下了一系列活动踪迹。此外《滇略》以及《武定府志》也对此有补充说明,记载更为传神详细。

  云南嵩明县州志也曾记载建文帝曾经求食此处,甚至留下一个名为“得食村”的村庄。

  此外广西《富民县志·古迹志》记载灵芝寺有建文帝所留下的蒲团草,历经酷暑寒冬,此蒲团仍然结实如故。同时《艺文志》中又记载一首描写建文帝所坐蒲团的诗文。

  此后重庆、广西以及云南各处县志又多次出现有关建文帝的记载,根据这些县志所记载时间的先后,可大致勾勒出建文帝在西南方向的活动踪迹。永乐二年,建文帝离开云南去往重庆,而后又去了四川大竹县。永乐四年回到云南保山县白龙山,永乐七年再次前往大竹善庆里,不久回到白龙山后因地方官员烧毁白龙庵,而于永乐七年行至云南洱源县。

  此后建文帝更是行踪不定,足迹遍布云南、重庆、广西等处,直至不知所终,但也有说在明英宗正统五年朱允炆主动前往北京,被囚禁宫中得以善终。

  通过各地方州志神乎其神的记载,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建文帝并未真来到这些地方。相信每一个真正探究真实史料的学者,都不会将地方州志所记载的事情作为证据确凿的史料。

  地方史志相较于官史而言,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中国古人最讲究身后之名,因此几乎每一次修纂州志都会将一些并无确凿证据的事情加以夸张补充转录其中,读者若有见过家中族谱便可知民间修史之不虚妄。

  这是因为州志的记载并不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而且许多记载也无从考察,夸张不羁之言若于己有利便会不顾真实性被收录。所以对于历史事件,倘若正史已有记载,地方史料更为详实,那自然可将州志引为补充佐证;但若其他已被认可史籍毫无记述,地方史志纵然长篇阔论,彷佛证据凿凿,也只为孤证难以确信。

  此外即便建文帝确实逃亡西南方向,但通过这十数年的行踪记载,建文帝哪里像是扮成和尚亡命天涯,根本就是微服南巡、四处游玩。明成祖继位拥有天下之后,皇权集中、耳目遍布,朱允炆行踪如此大胆,怎么可能逃得过朱棣的法网!以朱棣之狠毒辛辣,决不会像朱允炆一般,傻兮兮告诉手下战场相见,不要杀害,朱允炆如果被抓住绝对难逃一死。

  因此,笔者认为朱允炆从南京城逃到西南绝无可能!

  三、一个大胆的猜想

  后世学者常将明成祖朱棣命户科给事中胡濙寻访建文帝一事拿来例证朱允炆已经逃出南京城。据《明史》记载,永乐二十一年,遍访全国的胡濙带回建文帝的确切消息,此时的朱棣正率军发动第五次北伐,屯驻在宣府。而本已就寝的朱棣听闻胡濙赶来便立即召其觐见,君臣交谈到了天亮,史书上甚至煞有介事的写到“至是疑始释”。这种对政治人物极端无知的猜测不过是一群幼稚文人的无端臆想!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想:朱允炆早在南京城破之时便已经身死殉国,不论是否自杀,但他必然已经逝世。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孤军深入攻克京师,但天下大部仍由建文帝一方所掌控,孙岳控制中都凤阳,铁铉控制山东一带,驸马梅殷“尚拥兵淮上”。此外南京城破之前,在徐达长子徐辉祖领军驻防南京的情形下,朱允炆仍能亲自将投靠朱棣的徐达次子徐增寿斩杀,可见此时朱允炆并未到山穷水尽之路。

  倘若任由朱允炆逃出京师,即便他本人无心争夺皇位,但大量仍忠于建文帝的臣僚将士绝不会善罢甘休,这也是为何即便朱允炆逃出京师,朱棣也定然会将其擒杀而决不会放其四处游荡。

  还有一点可作为证据说明朱允炆确实死身殉国。朱棣攻破南京城四日后也即建文四年六月十七登基称帝,六月二十日便以天子礼厚葬朱允炆尸首(一说为建文帝皇后马氏尸体)。就在建文帝葬礼完毕后,这些拥兵大将如徐辉祖、铁铉、梅殷、盛庸等人竟然都不再抵抗,虽未投降但均纷纷束手就擒

  如果建文帝已经逃走,当时在大殿见证此事有五十余人,方孝孺、徐辉祖等人均在其场,朱允炆逃走的消息必定会很快传到军中。从徐辉祖、铁铉等人直到最后都不愿意投降朱棣来看,倘若当他们听闻朱允炆健在的话岂会放其抵抗?正是因为他们得到朱允炆已死的确切消息才知大势已去,即便抵抗也是徒劳。

  因此,朱允炆必定已经死于南京城,即便不是自杀,也会被朱棣秘密处死。朱棣之所以不愿将朱允炆之死广而告之,通过《太宗实录》所记载的惺惺作态,可知他也不愿意背负造反并杀害亲侄子的罪名,而以朱允炆之失踪便能最大程度上减轻建文群臣对其继位的排斥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