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武则天称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公元705年(即神龙元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前后总共存续了15年之久,考虑到她在称帝之时已经是67岁的高龄,足以说明其改朝换代的过程肯定是异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制和反对,原因何在呢?
改朝换代,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但凡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那么我们就从武则天称帝之时大唐帝国内部的这些集团的角度出发,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第一, 李唐皇族。
武则天早在被唐高宗李治正式立为皇后之时起,便已经在深度参与大唐的国
是,更是在公元674年被尊称为“天后”,与李治的“天皇”并立,史称“二圣临朝”。由于李治一直重病缠身,基本上都是武则天在行驶皇权,深谋远虑的她自然而然、竭尽所能的利用一切手段,对李唐皇族的诸王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屠戮和贬谪,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轻易放过。
如此一来,等到武则天改朝换代之时,宗室王爷们手中既无可供立足的尺寸之地,也没有足以反制的军队,以至于企图发起挑战的李贞和李冲父子,仅仅依靠散家财来募兵,结果召集起来的几千名散兵游勇在得到朝廷发兵平叛的消息之后随即溃散,李贞父子兵败自杀,没有对武则天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武则天随即用更加酷烈无情的手段对付李唐皇族,无论有罪无罪的都遭到蓄意的杀戮,侥幸生存下来的,只有流放到大唐帝国偏远之处的儿童和她自己的直系后代。
第二, 朝廷内部的文武官员。
精于权谋的武则天采取了两个关键性的措施来实现她对整个朝廷的严密而
有效的控制:扩大手中的帝权,削弱宰相们的相权;扩大科举的规模,用新晋士族来压制旧的门阀贵族。
唐朝的宰相职位可以授予三省六部之内的高级官员,总数最高可以达到15人之多,其职责是辅弼天子处理国政,指导下级官员和直接掌管政务,从而使宰相集团成为了政府内部文武官员的首脑,不可避免的与皇权发生冲突。对此,经历过立后风波的武则天体会比其他人更加的深刻,于是乎她通过频繁的任免宰相来缩短其任期,再不断的将宰相外派地方和安排很多的兼职等措施,让宰相集团内部完全无法形成统一的集团意识,将其最大限度的削弱。
武则天扩大科举制度的范围,首创了殿试,加强了皇权本身对新晋士族的影响,再通过在试题中反复强调对人君的忠诚:“夫人臣之于君也,犹四支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从而成功的获得了中下层官员的忠诚和支持,牵制和制衡了上层的宰相集团。
第三, 地方官吏和底层民众。
武则天虽然改朝换代,但是对帝国的统治基本上完全沿袭了唐朝的各项政策
和制度,权力斗争基本上局限在京城之内,对地方官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以至于将她的“周”朝当作唐朝的自然延续,心安理得顺理成章的接纳了。
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武则天算不上一位特别苛刻的皇帝,甚至可以算得上“仁君”:1,早在被尊称“天后”之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扶持鼓励农业生产。2,临朝称制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3,抑制商人阶层的奢靡生活,限制土地兼,对于逃亡的农民,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4,经常性的颁发慷慨的大赦令,给予全国的穷人、孝子孝女和战争中丧子的人家以爵位和实物赏赐。
从上面罗列的事实中不难看出,整个大唐帝国内部的各利益集团既没有达成普遍的反武共识,又没有相应的动力及挑战她的实力,自然无法阻碍武则天来改朝换代。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武则天始终没有越过底线——将自己家族的武姓后代确立为继承人,而是始终保持李唐的后裔为皇嗣。
武则天大权独揽之后,太子的位置始终都是在她的几个亲生儿子之间转移,而最终通过“神龙革命”登基的唐中宗,就是她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691年,武则天的娘家侄子武承嗣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其请求变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为皇帝,就不应该以李氏子孙为皇嗣。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试探,武则天表现的异常惊讶,毫不犹豫的将侄子的请求拿到朝廷内部进行公开讨论,结果自然是遭到宰相为首的文武官员的激烈反对——他们能接受武则天的统治,是因为她是高宗的皇后,太子的母亲,天下仍然是李唐的。
显而易见,武则天知道她的权力基础和朝廷官员的底限在哪里,武氏家族是绝对不可能继承皇位的。
同样的道理,当武则天晚年无原则的宠信自己的面首“二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肆意打击朝廷重臣,越过了官员们的底线之后,宰相和太子迅速采取行动,发动政变,终结了她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