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唐双龙战将,一战灭突厥他们是谁

日期:2023-10-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隋末时期,天下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涌现出无数名将。这些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名将在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为帝国开疆拓土、牧马牵强的同时,也以辉煌的战功为自己换取功名富贵和无上荣耀。李靖和李勣就是闪耀在初唐天空的两颗最耀眼的将星。

  隋末唐初,突厥势力逐渐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一度曾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后顾无忧。唐建国后,东突厥一方面支持地方割据势力,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于平定江南时功勋卓著的李靖因此被调往北方,以反击东突厥。公元625年八月,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唐高祖命李靖为行军总管,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

  由于东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便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形势十分危急。唐太宗李世民无奈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于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以求退兵。唐太宗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事后,唐太宗李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强大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绩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径向恶阳岭挺进。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致可汗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并于夜色掩护之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正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太宗闻讯,欣然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当时,李绩亦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将突厥战至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颉利可汗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可汗入朝。

  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绩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绩继后而进。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此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两百余骑乘雾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向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绩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不久,颉利可汗被任城王李道宗擒获送到京师。突厥从此宣告灭亡。大唐双龙联手击灭突厥,不仅解除唐朝西北边境祸患,而且洗刷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之耻。太宗因此感慨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读史于中华四千年民族战争,唐灭突厥一战可谓最为精彩,最为干脆,最为彻底。此战中,大唐“双龙”密切配合,用兵使谋,完美无缺,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例。李靖因此一战奠定其为大唐战神之历史地位,李绩以此成历史名将。此一战例,于后世可效者,既有二将之谋略善战之功,亦有太宗驭将择人之效;既有二将团结协力对敌之精神风格,又有二将忠于国家的使命情怀。是以古来明君必有名将之助,名将必有明君之用,此二者也,必相符相称始能建大功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