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只有语文一科吗 除了语文外还有哪些科目吗

日期:2023-10-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古代科举项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大多数读书人入仕为官的方式,也是寒门弟子改变命运的途径。历史上,对科举考试,无论是在史书记载还是影视剧演绎,对科举考试也有很多描述。

  不过,我们很多人虽然对科举考试这个名词不陌生,但是对科举考试所考科目,其实并不是太了解。只是印象当中,科举考试都是以语文形式出现。

  那么,是不是古代科举考试只考语文这一门?还是除了语文还有其他呢?

  首先,科举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隋唐时期,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

  我们先来说一下科举的演变。科举是根据每个时代不断的演变,设置的学科不同,考的科目也不相同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设立的科目很多,常设科目有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进士,到了明朝只设进士科,清朝初期承袭明朝科举制度,只开进士一科,但也开过特例,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墨义,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在纸上用笔在纸上答出考官所提出问题的经文的上下句或是解释前人在上面的注解的含义,有时候也会采取口答的方式,也被称为口义。

  帖经,考官任意选取经典作品中的某一段,用纸盖住其中的文字或是数字,令考生背出来。

  策问后来也被称为时务策,考官就当时的时务进行提问,考生用笔进行书面作答,时务一般涉及当局的现实问题,让考生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诗赋,在唐高宗时期,加试诗赋,一诗一赋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

  杂文将诗赋包含其中,另外还有箴,铭,表,赞,不光测试考生的文学才华,也测试考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

  到了明清时期,则渐渐形成了八股文的考试制度,八股文制文章的八个部分,由开头题目,承接题目,议论开始的部分,开始讲解题目,正式议论,进入文章的中心,阐述完中心进行收尾工作,进行收尾组成。

  在四书五经取题目,对文体,格律和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和严格要求,不能进行随意发挥,在这些限制下,写出模拟孔孟语气的八股文章,而且还要有新意,每篇文章包括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以上的说明表现出,科举考试不是只有语文这一项,科举考试更像是对文科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考试,例如政治和历史在考试中都有所涉及。

  当然科举制度不光只只针对文人,也针对可能在文化方面较弱,在武学方面较为突出的人,也有相应的科举考试。

  武则天开创了武举制度,由于武举不如文人科考受重视,之后的朝代对武举是时兴时废。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废除武举制度。

  在唐朝时期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除此以外对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相貌清秀,身材挺拔,可以为将帅。

  到了宋代,要求考生,不能光只有武功,也要对兵法策略有所熟悉。

  到了明朝,对武举又有所要求,先考策论,然后再是骑射,策论不通过的考生,不能进行骑射。

  到了清朝,武举制度大多数都承袭明朝末期,在考试程序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总之,科举的科目随着朝代的更迭,进行着演变。但是不变的是科举的难度,随着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光绪皇帝宣布,所有科举考试停止,至此,科举制度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