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在南京皇宫的大殿上,朱棣面对满屋子功臣,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辅吾成大业者,能也。
这句话,是对一位名将的超高评价,这位名将就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朱能。单从这句话,便能看出朱能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朱棣为何要这么评价朱能呢,因为朱能曾救过朱棣的命,没有朱能,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坐上殿上的那把椅子。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朱能虽然姓朱,但和朱元璋并没有血缘关系。洪武二年,朱能出生于安徽怀远,他的父亲是明朝军队的一名千户。明朝有严格的户籍朱棣,“军户”的孩子,长大后就只能参军,朱能成年后,成为明朝驻北平军队中的一员,而此时,他的直接领导,正是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一位闲不住的藩王,他镇守北平期间,多次带领部将出关骚扰蒙古残部,正因为如此,朱能跟着朱棣,不但练就了一身本领,而且对朱棣更是忠心耿耿。
公元1399年,建文帝削藩,步步紧逼,周王等五位藩王或被贬为庶人、或被逼致死,燕王朱棣在北平如坐针毡。这时,包括朱能、姚广孝在内的燕王府心腹们都劝朱棣造反,朱棣最终同意,并暗做准备。
而后,在建文帝安排谢贵、张昺等人密谋活捉朱棣时,朱棣命朱能和张玉火速拿下谢、张二人,迅速控制北平,靖难之役打响。
战争之初,建文帝派耿炳文为主帅,在真定之战中,朱能随朱棣一起,打败耿炳文。耿炳文休整兵马,再战朱棣,朱能直接迎战耿炳文,二人在战场上拼杀许久,最终北军大胜,俘获耿炳文三千多人。
建文帝随后用李景隆替换耿炳文,在郑村坝之战中,朱能轻易击败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朱能担任北军先锋官,他率领奇兵袭击南军,导致李景隆大败。就这样,耿炳文、李景隆,建文帝的两大主帅都败于朱能之手。
建文二年,朱棣终于迎来了一个劲敌——盛庸。盛庸在东昌之战中的防守固若金汤,依靠炮火将朱棣抵挡于城门之外,朱棣进攻不成,反而被盛庸包围,北军死伤惨重,北军大将张玉战死,朱能本来已经杀出阵地,他看到朱棣没有出来,又冒死杀入重围营救朱棣。朱棣本来以为大势已去,看到朱能前来相救,堪比绝处逢生,在朱能的保护下,朱棣顺利逃走。
这一仗,是朱棣南下以来,遇到最艰难的一仗,朱棣不仅损失了一员大将,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朱能的救命之恩,让朱棣铭记于心。
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的最后关头,朱棣虽连连取胜,但在淝河之战中略败于平安,并且损失了大将王真。当时众将都劝朱棣撤军,唯有朱能按剑劝道:
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朱棣听完后,信心大振,一举擒获平安,从而渡过黄河,兵临南京城下。正是因为朱能救过朱棣的命,又在关键时刻给朱棣以信心,因此朱棣登基后,说了本文开篇的那句话。
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在功臣名单中,有四位“公爵”,他们分别是丘福、朱能、张玉(已故)、张辅。
这四人,被合称为“靖难四公爵”,是靖难之役功劳最高的四位将领。朱能被封为成国公,赐免死铁券。同时,朱能也是“靖难四公爵”中唯一一个没有死在战场上的将领,因为他死在了去往战场的路上。
永乐四年,南方藩国安南(今越南)挑战明朝的权威,朱棣多次派使者警告,安南不但不听,还愈发猖獗。朱棣震怒之余,决定对安南兴师问罪,来达到震慑其他藩属国的目的。朱棣派遣朱能为征夷将军,以沐晟、张辅二人为副将,率军征讨安南。
当年,朱能37岁,他不但军事经验丰富,而且治兵有方,朱棣认为,派朱能征讨安南,必将全胜而归,唯有一点担心。
然能足办斯事,朕第虑气候非所习耳。
也就是说,朱棣对朱能的能力绝对不怀疑,认为他“足办斯事”,然而,唯一担心的就是朱能不能适应南方的瘴气气候。
历史仿佛给朱棣开了个玩笑,朱棣怕什么,就来什么。朱能率军出发当天,朱棣亲自到龙江为他饯行,大军出发多天后,发生了一件怪事,据《成国朱公东平武烈王神道碑铭》记载:
师至广西,上顾侍臣曰:“朕夜察天象,西帅有忧,其朱能乎?”
朱能率领大军到达广西的时候,朱棣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夜观天象,预示西部的主帅将会有难,不会是朱能吧?”
几天后,军中传来了朱能因水土不服而生病的消息,十多天后,朱能病逝的消息传到南京,朱棣听闻后,悲痛不已,为朱能辍朝五日,追封东平王。
朱能出身不高,因为跟对了朱棣,因此成为一代名将。朱能身居高位,为人温和谦逊,将士无人不服。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37岁便英年早逝,成为永乐年间的一大损失,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