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死了 看看他做的这两件事情就知道了

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曹丕之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相信很多三国迷们都非常的喜欢曹操,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场上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官渡之战让他名声大噪,势力也越发强大起来,让他统一了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但是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中,曹操大军失败了,而且还受到了重创,严重影响了他的势力划分,这才造成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但是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诟病,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有争议的。从性格上来说,曹操算得上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只要自己喜欢,从来不在乎别人的风言风语,非常的率性。据说有一次他直接跑到宛城,非常直接了,当的为对方的将领,你们这里有漂亮的女人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还是非常好色的,甚至因为好色这一点,还丢过城池,害死过自己的部将和儿子,虽然这都是无心之失,但是也影响了他的名声。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承了他的地位,消灭了汉朝,建造了魏国,也算得上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吧。但是相比曹操而言,曹丕并没有曹操那样高的声望,而且天下人也不是很认可他,这主要是因为他成为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也让人们所厌恶。

  虽然说曹操是一代枭雄,但是他的儿子却不怎么样,就算是当了皇帝的曹丕,也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公元220年的时候,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的存在,他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当时的曹丕,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因为曹操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后路,他只要按照曹操的安排走下去,魏国的发展不可小觑。但是曹丕并没有曹操那样的才能,尤其是他成为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甚至是配不上曹操给他留下的那些势力的。本来刘备和孙权因为夷陵之战,有一段黄金时期,这就是魏国一统天下机会,但是却被曹丕给白白浪费了。而且在魏国的朝堂中,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打破了曹操给他处理好的均衡关系,不但扳倒了夏侯氏,还多次残害自己的兄弟曹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心胸狭窄。

  曹丕的文学造诣是非常高的,如果他在性格上能够更加宽宏大量一点,不那么的狂妄自大,那么他的未来不容限量。后世学者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数也都是贬义的,显然也是看不上他这种性格。曹丕4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可以算的上是英年早逝,按理说40岁应该是正值壮年的时候,他为何这么早就去世了呢?虽然在执政能力上他是比不上曹操的,但也算得上是一个人物,这么早就英年早逝,也让后世非常的疑惑,难道在他死前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

  曹操死去没有多长时间,曹丕就回到了老家,按理说他应该守孝,父亲刚刚去世,他作为人子,应该痛苦哀悼,但是情况恰恰相反,他在回到老家的时候,不但没有表现出痛苦的样子,甚至还犒劳了随身的部将,并在老家大摆宴席,宴请老家中的老人。宴席摆得非常奢华,他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是出于拉拢这些老部将的目的,大摆宴席的同时,还叫来了乐师进行弹奏,让整个宴席都变得狂欢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庆祝自己父亲的去世呢,毕竟自己的父亲去世了,他才能继承父亲留下来的权利,但是就算再心急,曹操才刚去世没多长时间,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过早的显露出自己当家作主的意思,而且还大摆宴席,显然是非常不孝的,这也影响了部将对他的看法。

  他可能当时都没意识到,在自己引以自得的时候,魏国的基石基友已经被他毁的差不多了。而且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因为权力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在杂乱的环境中安于享乐,这也导致了极端的危害,注定他走不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除了这件事之外,他还做了另一件事,这件事也让人神共愤,而且从这一点看来,他不愧是曹操的儿子,两个人都这么的好色。曹操去世后,曹丕做了皇帝,甚至还娶了前朝皇上的两个女儿为妾,他这种做法并不是一个明君的作为。据说他私底下,还强占了曹操的妾俾,后来他得病的时候,卞夫人去看望他,竟然发现伺候他的女人,都非常的眼熟,仔细一看,竟然都是以前伺候曹操的人,他对于这样的发现非常的气愤,这可是对父亲的大不孝,当场就把曹丕大骂了一顿。后来很多人也对这一件事情进行了调侃,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这么喜欢寡妇,曹丕也遗传了这一优良基因,不过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的人品,以及他成为皇帝之后的一些疯狂行为。

  虽然曹操喜欢寡妇,这些寡妇的身份没有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曹丕所娶的寡妇却不同,不是别人的妻子,而是自己父亲曾经的女人,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不对的。也难怪曹丕4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过分的纵情于美色和酒色,身体迟早是要掏空的,父亲尸骨未寒,他就明目张胆地饮酒作乐,也难怪这么短命。无独有偶,他的儿子曹睿跟他也是非常像的,同样是痴迷于酒色,结果也是一个短命鬼,最后葬送了魏国天下。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竟然如此被糟蹋了,想想也是让人觉得可惜。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