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靠什么生活他们有退休金吗

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礼记·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在其上注解:“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年龄在七十岁。从这一点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似乎对官员还不错,还允许朝廷官员退休。然而细细思考,便知道这样的规定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医疗环境极差等缘故,以至于通常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岁那是相当稀少的。所以说,古代统治者定下的“七十而致事”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了。当然,也许那些统治者也知道这个关窍,于是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那便是官员可以主动请辞。

  既然如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那些请辞回乡的官员们在待遇方面还是比较不错的,跟现在一样有着一笔“退休金”可以领取。

  一、“退休金”

  其实说起来,各个朝代官员退休后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在秦汉时期,官员退休之后就彻底成了平民,这个时候的官员退休之后就没了生活来源。这就需要官员们自己重新找份“工作”来做了。当然,那些原本就有贵族身份的官员退休后仍然会活得有滋有味的,所以秦汉时期爵位是官员们人人所向往的。

  到了魏晋时期,朝廷规定请辞退休之后,会有一个类似“顾问”这样的闲职可以让其担任。这样一来,生活方面会稍微容易一点。但要想生活下去仍然得找个“工作”去做。

  到了隋唐以后,古代官员们的生活条件就比较优渥了。因为自那以后,无论官员在位期间的品级有多低,他们请辞回乡之后,都可以享受“半俸”养老的待遇。换句话说,隋唐以后,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就有“退休金”了。

  到了宋神宗以后,退休官员的待遇似乎就变得更好一些了。因为从那以后退休的官员可以领取原俸禄一般的退休金,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官职。换句话说,虽然官员退休了,但他本身的官职仍然还在,不仅官职还在,退休之后的官职还能升级。除此之外,退休的官员若是家里太穷的话,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向朝廷申请,然后朝廷会给其每月发放二石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似乎可以依靠退休金来生活了。然而事实上却并非是这样的。因为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都是很低的,一旦退休之后,他们所领取的退休金更是只有原俸禄的一半。这点退休金养活自己一个人是没啥问题,但是要养活一家子人,那就几乎不可能了。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辞官回乡的官员们靠什么生活呢?

  实际上,除了官员们自己领取的退休金之外,他们还会找别的“工作”以赚取银两养活家人。

  二、“工作”

  实际上,并非是所有的官员都一定要去另找活干,因为有的人就是个清闲的性子,辞官归乡之后就隐居山野,过着田园生活,这般自然是不需要令找“工作”的。比如说,唐朝的张彖,他因每次荐举提升而被县令和太守打压,结果直接辞官归去,隐居在了嵩山。

  除此种情况之外,多数古代官员请辞归乡之后,都会找些“工作”,用来赚取生活费。譬如说,清朝有个叫做钱振伦人,这个人辞官回乡之后,去做了一名教书的先生,以此赚取生活费。

  因为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并非孤身一人,他们辞官之后总要拖家带口,甚至还要带着那些雇佣的家仆和丫鬟一起离开。即便他们辞官退休,但仍然要跟以前官场同僚保持往来予以应酬。如此一来,那些官员所能领取的退休金就捉襟见肘了。

  钱振伦在扬州当官的时候,一年俸禄多达七百两。相比其他年收入一百多两的穷官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但是跟各个地方同级的官员来说,他没有所谓的“灰色收入”,因而也不算太高。于是,钱振伦辞官回乡之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当了二十九年的教书先生之后,于扬州去世。

  此外,再说一说明代的袁宏道。袁宏道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以及国子博士等要职。他此官职后并未为生活来源发愁,反而做了“自由撰稿人”和“驴友”。他整日游览东南名胜古迹,嬉戏于山林之间,写下了《初至西湖记》、《虎丘记》等著名游记。游览结束返回故乡之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他们辞官回乡之后,要赚取生活来源的话,会找一份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来进行谋生。倘若不为生活来源发愁的话,则多半会过着优游林下、渔阳山水的清闲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奇怪,既然古代官员辞官回乡之后,还要为生活来源而发愁,那他们为何要辞官呢?

  其实,那些官员们之所以要辞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场太过“黑暗”以至于官员心神俱疲,饱受摧残的缘故。

  三、“不得不”辞官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对于很多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官员来说,甭管他有多大的抱负,都必然会遭到一些同僚的打压和弹劾。因为官场清规戒律多如牛毛,古代官员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每一件事,一旦有所疏漏,必然会被上级或政敌攻讦。

  比如说,明代中期的大臣李廷机。此人在南京任职期间,为人清廉,官风颇正,在严厉打击各种乱象的同时,还鼓励小贩经商等等,将整个南京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收贿受贿,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官。

  正因如此,在万历三十四年的时候,李廷机被明神宗提拔进入了内阁。然而因为李廷机是沈一贯的学生,以至于大臣们将他和沈一贯、申时行等人联系了起来,天天对他攻讦弹劾。以至于他进入内阁之后,大半时间都在应付这些琐碎杂事。连续几个月被几十位同僚泼脏水,以至于李廷机身心饱受摧残,心神俱疲之下再也无心做官了。

  于是,为了让明神宗看到自己辞官的决心,他让全家老小先回福建,自己则将房子捐给穷人,而后独自居住在庙里,同时给明神宗连写五份辞呈。然而五份辞呈递交上去之后,明神宗丝毫反应都没有,李廷机没有气馁,再连写五份辞呈递交上去。

  然而明神宗对李廷机的辞呈依然视而不见,结果李廷机一连写了五十份辞呈,有一种你不给我批准,我就天天写的劲头。最后,李廷机在庙里一连住了五年,写了总共一百二十三份辞呈,都没有被明神宗批准辞官回乡。让人觉得比较有趣的事,李廷机倒是得了一个“庙祝阁老”的称号。

  万历四十年九月的时候,李廷机递交的辞官辞呈仍然没有得到批准,无奈的他只好在皇帝的台阶前向皇帝请辞,然后自行离去了(明代规定,递交辞呈之后,准与不准都可自行离去)。

  这件事情被明神宗知道之后,他还专门给李廷机加封为太子太保,并且送上了丰厚的银两盘缠。回到家乡之后的李廷机,心中紧绷的那根筋似乎一下子松了下来,结果四年之后,李廷机于家中逝世。

  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之事太多,也会导致他们“不得不”辞官离去。这一点,倒也能够理解。

  结语:

  古代官员任职的时候,一般都有回避原则。也就是说,官员不许在原籍或者有产业的地方担任官职。因此不论官员在哪里任职,必然会被安排到条件优越的官邸以供官员和家属居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辞官退休,官邸就必须出让出来,让给继任者居住。在南宋的时候,更有一个规定,说是官员辞官之后,不仅要将官邸让出来,还要在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正因如此,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就必须回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