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们知道朱元璋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他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
——《明史稿·诸王列传》
于是,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确定了分封藩王的制度。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用以“镇抚边防”。然而事情发展的结果,却与朱元璋的主观意愿恰恰相反。
由于诸王尽皆参与军务的缘故,致使明朝形成了外重内轻,强忮弱干的格局。随着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再加上太子朱标早夭的缘故,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变的发生。说起来,似乎很是让人奇怪,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开国之君,而且他也非常善于总结和吸取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他为何对汉代、唐代的分封藩王所导致的骨肉相残历史教训不加以吸取,重走历史老路呢?
朱元璋在《拟封建诸王诏》中是这么说的:“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昭示,咸使闻知。”可见,朱元璋本身并不认为分封藩王的制度有错。
一、广磐石之安
元朝覆灭之后,尽管蒙元贵族已经尽皆被驱逐北上,成不了多大的气候,但元顺帝的继承者仍然使用“大元”国号,自称为大元皇帝。彼时,明朝北方诸多势力中,“大元”仍旧是威胁最大的一方。
当时,大元皇帝经常出兵骚扰通州,并且威胁北平。其治下丞相纳哈出甚至在金山屯兵二十万余,随时盯着辽东之地。尽管所谓的大元势力早已不是明朝对手,但在朱元璋心里,其势力仍然如鲠在喉。
因此,为了防止蒙元势力的反扑,镇守西北地区的边防事务,变成了朱元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朱元璋此人又是个独裁统治者,除了亲族子弟之外,他连掌权的将领都不放心。因此,在“非亲族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的情况下,朱元璋将众多儿子分封出去,建立西北边防军事要点,以固守辽东之地。
比如说,秦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等人,就是在朱元璋分封后,被派往西北沿边要地进行镇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而叛变导致皇权旁落,还可以起到镇守边防的作用。因此,在防止皇权旁落的思想影响下,朱元璋为了镇守四方只能进行“分藩”了。
那么,除了防止皇权旁落之外,朱元璋分封藩王还有其他原因吗?
事实上,除了稳固皇权统治的缘故之外,其中“眷亲支之厚”也是一大原因。
二、眷亲支之厚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之中脱颖而出,一举推翻蒙元建立了明朝,确定了由朱氏王朝统治的封建政权。但当时明朝社会经济破败,加上天灾频发,导致经常出现“疫疠饥荒相继作,乡民千万死无辜”现象时有发生。
如此情况下,敝衣枵腹的饥民往往经过“煽动”之后,就会四处剽掠,揭竿而起。从《明实录》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很惊人的事情,那便是仅在洪武年间,就发生了多达两三百余次的农民起义。
而朱元璋此人虽然是明朝开国皇帝,但他却是实打实的农民起义亲历者。尤其是在元末明初,在那疾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帝王伟业,他更加明白天下农民的力量有多大。
不巧的是,明朝政权初建之时,社会经济仍然不够稳健。再加上天灾时有发生的缘故,以至于虽然国家换了主人,但农民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就做了一系列的措施用以应对此种艰难的局面。
比如说,朱元璋就在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方面,他下令招抚流亡,给天下百姓一个“活路”。另一方面,他还鼓励农民去开垦荒地,并且还减轻了赋税。通过这样的措施,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民给安抚了下去。
这种方法虽然非常有效,但是对于朱元璋这样的独裁帝王来说,就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除了安抚奖惩等一系列正面的措施之外,朱元璋还打算从根源上稳固朱氏王朝的政权。
他是怎么做的呢?很明显,他“大封土疆”,以“眷亲支之厚”。通过这样方式,不仅能够镇守西北边防,还能镇压那些起义反抗的农民。因此,为了确保朱氏王朝能够长治久安,能够不被农民起义所倾覆。朱元璋“不得不”分封诸子为藩王,使得诸王成为拱卫皇权的重要藩辅。
如此一来,分封藩王不仅能够保证朱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又能够稳固西北边防,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封建制度。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认为分封藩王制度是“古今通谊”的制度。
当然,对于朱元璋分封藩王制度的原因,在大家了解之后仍然难免有些疑虑,朱元璋本身是精于吸取前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的。因此他定然明白分封藩王这种制度其实对皇权是有一定的威胁的。
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事实上,若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朱元璋所定的分封藩王制度跟以前汉代、唐代的分封藩王制度是不同的。朱元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藩王势力过大,对皇权统治者造成威胁。
三、措施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氏王朝长治久安,以及对皇权的进一步巩固,才确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换句话说,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核心指导思想便是巩固朱家的皇权统治。但是历史上分封藩王都会导致藩王势力做大,以至于威胁到皇权内部的统治。为此,朱元璋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限制藩王的发展。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又一条明确的规定,那就是取消藩王自己选择文官和首领官的权力。换句话说,朱元璋尽管分封诸子为藩王,但他们却没有在各自封地任命官吏的权力。这一点使得诸王在政治上的权力大大减少。
另外,在经济上,朱元璋还做出了“列爵不管民,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的限制。其大致意思便是,虽然分封的藩王具有爵位,但是其没有管理百姓的权力。不仅如此,其虽然被分封藩王,但却没有土地。
除此以外,藩王虽然受领朝廷俸禄,但却没有帮助皇帝管理天下事务的权力。再加上,朱元璋废除丞相等措施的实施,实际上他已经把皇权牢牢抓在手中了。
对此,可能有些人会好奇,那些藩王的军权怎么办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明初藩王唯一值得称道的特权就是军权了。不过朱元璋对藩王王府所设立的护卫兵也作了明确的限制。
《明史》卷116中的诸王传序中,明确记载了诸王王府内的护卫兵数量,其“护卫甲士数量少至三千,多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也就是说,朱元璋通过限制诸王兵员的数量以防止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继而导致皇权内部的矛盾。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重视对诸子的教育,他吸取了蒙元前期不立太子而引发的宫廷政变教训,早早的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在太子朱标早夭之后,又立太子嫡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便是如此,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同时,又对藩王的势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通过这样,朱元璋在自己治理天下期间,稳固了朱氏王朝的政权,使得天下安定起来。
结语:
朱元璋在世期间,所分封的藩王安分守己,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状况。然而悲剧的是,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朱允炆登基为建文帝之后,因急于削藩的缘故,使得靖难之变发生。
结果燕王朱棣将朱允炆从皇位拉了下来,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尽管朱棣登上皇位的手段并不光彩,但说实话,他在位期间做出的一系列成就,确实是历代帝王中少有能与之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