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选继承人迟迟不能决断 从而造成吴国江山动荡

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孙权选继承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孙权是数一数二的优秀帝王。他年仅十八岁就继承大统,掌管整个江东, 他一生功绩卓越,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他参与两次,并且都取得了胜利,为吴国的江山奠定了基础,也促使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就连曹操都曾经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是真的优秀。

  但是,这么一位英明的帝王,在他晚年的时候,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却迟迟不能决断,从而造成吴国江山动荡,这是为什么呢?

  江东的士族

  孙权作为吴国的统帅,地位非比寻常。但在当时江东的上流社会,孙权一家并没有什么基础,因为孙家本来就不是江东人。

  孙权的祖籍在吴郡富春,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孙坚还只是下邳县丞,这样的出身在当时是很低的,不要说贵族,连中层阶级都够不上。

  那当时的上流社会是哪些人呢?当然非士族莫属,具体来说就是虞魏顾陆四大家族,根本没孙家什么事,即便是放在吴郡,排名靠前的是顾陆朱张,孙家也同样排不上号。

  不过孙权的父亲孙坚有能力,他戎马一生,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挤入上层社会,否则,孙权不要说当帝王,就是想要过的舒服一点都很困难。

  孙坚靠着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借兵之后,下到江东拓展势力,这对江东的士族名门来说,是对他们的一种侵略,可没有办法,孙家实力强,有兵有刀,所以士族们只能妥协,双方和平共处,不过关系却很微妙。

  双方的矛盾

  孙权是一个英明并且有野心的君主,他的目标绝不是江东这一亩三分地,他想要的是北伐曹操,还有西边的刘备,他的目标是要铲除他们,然后一统天下,开创一个真正的大帝国

  可是江东的这些老士族不这么想,他们才没有这样的野心,在他们看来,只要保住江东平安无事,那就万事大吉。所以从这里看,孙权和江东这些士族本来就不是一条路。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双方想要的既得利益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无法调和的,即便你再怎么小心翼翼,也终有破解的那一刻。

  孙权和江东士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从孙策开始就一直没有断过。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爆发,这个时候,孙策想借着这个机会偷袭曹操,江东的士族立刻就坐不住了。因为偷袭曹操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对他们来说只需要保住江东的利益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浪费这些资源,可是孙策却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和孙权一样,都是想要逐鹿中原,于是孙策就遭到了暗杀。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这时候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然也没有也没有精力北伐,于是孙权和江东士族,又开始了短暂的和平。

  直到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开始向江东发动战争,这时候,江东的士族站了出来,他们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这使得孙权和江东士族的矛盾再一次被激发,因为孙权不会愿意投降。

  可是士族们强烈支持投降,他们的势力很大,这逼的孙权很难做出决定来,也幸好有周瑜坚定不移的支持着孙权,后来鲁肃又把诸葛亮带到了江东,商量吴蜀联盟的事情,所以江东士族们才放弃了抵抗,也正因为如此,孙权领导的吴国才有赤壁的辉煌。

  从这之后,孙权和江东士族的矛盾就一直不曾隔断。孙权因为上了公孙渊当,想要出兵找回面子,都被江东的士族阻止,就连后来的夷陵之战,陆逊将刘备打的落荒而逃之后,他们也没有主动出击,放弃了一举进攻蜀国的机会。这也是江东士族导致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夷陵之战非战不可,江东士族可能都不会打。

  经过多年矛盾的累积,孙权的心中憋了一口气,不过没有办法,士族的势力很大,孙权还不能动他们。

  诸葛亮死后,三国之间进入了对峙的和平时期,这时的孙权也腾出手来,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根基逐渐稳固了下来,于是,孙权有了和江东士族斗争的想法。

  南鲁党争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不幸死了,这个时候孙权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过当时孙权最喜欢的是四子孙霸,于是孙权将孙霸封为鲁王。

  有意思的是,孙霸名义上是鲁王,可权力比真正的王要大的多,他和太子一样,都住在宫里,并且孙权给了他和太子一模一样的待遇,在当时候被称为“两宫”。如此一来,时间长了,所有人有了一些猜测和想法。

  孙霸觉得自己的父亲宠爱他,给自己这么好的待遇,肯定是有心要立我为太子。而江东的那些士族呢,同样也这样想,于是他们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为了保证以后自己家族的利益,于是他们两边讨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国的臣子们被顺利的分成了两派,一方支持太子,权力比较大的朝臣有张休,顾谭,丞相陆逊等。另一方支持鲁王,主要有骠骑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

  他们双方的势力都差不多,彼此之间争斗个不停,基本上将所有江东的士族都卷了进来,而孙权就像浑然不知一样,但是嘴角却露出了冷笑,这些彼此依靠的士族大家终于被分裂,开始互相争斗起来了,这就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争斗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首先是鲁王这一边的全琮揭露顾承芍陂之战与他人串通,结果顾承下狱,顾谭也被株连。孙权心里乐开了花,但还是一本正经的审问顾谭,顾谭慌乱之下对孙权说:“陛下,都是谗言啊!”于是顾谭又被指责,说对皇帝不敬,最后,顾谭,顾承都被流放。

  接着,鲁王党的人又说张休也是同谋,于是张休也被流放走了。这个时候陆逊坐不住了,于是站出来给太子说话,没想到被孙权骂了一通,这陆逊也是经不住打击,因此患上了病,不久就死了。

  像这样的争夺,整个吴国上下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最终,江东士族被折腾的差不多了,公元250年,孙权废了太子孙和,同时将支持太子的江东士族来了个大清理。接着,被他宠爱的鲁王也被他杀了,将支持鲁王的势力也清理了一遍。

  就这样,孙权用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代价,将江东的士族狠狠地打击了一遍,这一场战斗,以孙权的胜利而告终。可是吴国也因此而元气大伤,朝中只剩下一些寒门子弟和外来人士。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了,在死之前,他了结了自己的心愿,所以他走的是很安详的。

  后来有人说孙权晚年昏庸,让党争将整个朝廷给弄的乌七八糟,殊不知这是孙权故意为之,故意以此来扫平江东士族对自己的掣肘。

  结语

  江东士族没落之后,接下来孙权的子弟,东吴的帝王们再也不用被人掣肘,权力被彻底的集中了起来,整个江东才真正由孙家的人说了算数了。

  所以说,孙权这位精明强干的帝王,即便是在他最后的人生当中,他也在努力用尽自己的力气,为后来的儿女们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