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之东吴为何不是趁机复国 而是反过来帮助西晋复国呢

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晋和东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想要说清楚东吴为何不趁西晋灭亡时复国,反而帮司马睿建立东晋,就得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

  西晋灭亡,东晋到隋朝这近300年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司马氏尽是些不肖子孙千方百计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却没那本事守住。

  司马懿的孙子,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前期挺有明君气象,于280年灭了东吴政权,真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后来就骄奢淫逸,怠惰政事,而且极为好色,在宫里赶着羊车临幸妃嫔就是他搞出来的。

  他做了两件极大的错事,一是听从杨皇后的撺掇,立智商欠费的傻儿子司马衷为皇帝;二是分封诸王。

  司马炎去世后,以司马衷的智商根本掌控不了朝堂,先是丑恶险毒的皇后贾南风出来乱政,接着司马氏诸王一个接一个跳出来表演,为了争夺司马衷的控制权,大家你来我往打得两败俱伤,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曹雪芹借《红楼梦》表明了一个意思,但凡大厦将倾,必是先在家里自杀自灭,外面的敌人才会冲进来。这真是一点都没说错,八王之乱弄得民不聊生,国力衰败,果然引来五胡乱华,北方的汉人遭了大罪。

  永嘉年间,内迁的南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叫“汉”,后来改为“赵”。311年,这个政权攻占了西晋都城洛阳,这就是永嘉之乱。316年又攻入长安,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西晋灭亡。

  但司马氏并没死绝,永嘉之乱前后,大批北方汉人纷纷逃向远离游牧民族的南方,其中包括西晋皇室、名门望族、普通百姓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较为重大的人口南迁事件,称为“衣冠南渡”。

  到了南京之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晋朝宗室及南北大族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即晋元帝,史上称这个政权为东晋。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晋朝宗室和北方大族拥立司马睿情有可原,但为什么南方大族,尤其是东吴士族也帮着司马睿,而不趁机复国呢?要知道,此时离东吴灭亡才过了三十多年,很多老人还是东吴旧臣。

  一方面,就是上面说过的那些内容。

  天下大乱了,胡人们如狼似虎,专挑出头的打。别看各方势力奉司马睿为主,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大家推出来的一个替罪羊,随时有可能被抛弃、被牺牲。

  换言之,这并不是复国的好时机。虽然有可能复国成功,但成功之后呢?胡人虎视眈眈,北方失控,南方也四分五裂,复国并不能得到完整、独立的政权,反而会变成活靶子。和走到台前相比,东吴士族更乐意做幕后人,危险没那么大。

  而且北方大族也不是好惹的,看司马睿就知道了,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琅琊王氏的掣肘,否则怎么会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还排在马之前。

  假如东吴士族要复国,首先面对的就是北方这些大族,别看他们背井离乡,实力犹在,部曲、财富、人才,一样都不缺,东吴士族未必斗得赢。就算侥幸成功,接手的也是个烂摊子,何必费那劲?

  另一方面,东吴士族对孙权建立的吴国没多少忠诚度。

  古代家族观念很重,乱世中更是如此,往往是流水的政权、铁打的家族。就好比赌博,赌客们有输有赢,但庄家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以诸葛亮的家族为例,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要人物,他的兄长诸葛瑾却是东吴权臣,这固然可以解释为兄弟俩志向不同,实质上也是家族重于政权的一种反映,两面下注,一边翻船还有另一边支撑家族。

  而东吴的家族观念比曹魏、蜀汉更重。

  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东吴有点奇怪,外出打仗基本都是失败的,比如攻打曹魏占据的合肥,小小一座城,守兵一般不过万,东吴出动10万、20万打了五次都没能拿下,孙权徒留一个“孙十万”的笑称;

  境内防守则大多是胜利的,曹操打了多次濡须坞都没成功,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也损兵折将

  原因何在?就是东吴士族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只想保住祖上传下的家业,外出打仗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打下来也是孙权的,不是他们的,不想为孙权卖命。而境内防守,守的就是自己的财产,必得竭尽全力

  赤壁之战发生前,东吴士族就不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东吴换个名义上的主子不是什么大事,反正谁来都得倚重他们这些当地名门。要不是孙权手段高明,又引刘备为外援,说不定那时就被曹操吞并了。

  这样的东吴士族,又怎么会想着帮孙家复国呢?没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