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史记》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跟随刘邦入蜀呢?我认为这是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因为当时项羽灭秦以后,天下大定。张良觉得已经是没有仗可打了,至少没有那种除灭暴秦的仗可打了。
接下来的工作,那就是辅佐韩王成,把韩国好好建设好。毕竟张良是韩国贵族,世代都深受韩国国君的厚恩。
再说了,跟着刘邦去了蜀地,真的有机会再次出来吗?张良心里没底。为了能够帮刘邦更好地出蜀地,张良甚至花钱买通项伯,让项伯怂恿项羽将汉中之地也封给刘邦。
刘邦有了蜀地和汉中,居高临下,就更加有机会出蜀了。但是唯一让人不放心的,那就是出路的问题。
张良并没有实地考察过蜀地的艰难,所以他也没把握认定刘邦可以出来。这个时候他重新投效韩王成是比较明智的抉择。只不过在后人眼中看来,这有吃两家聘礼的嫌疑。钓着刘邦不放,还要去建设韩国。
项羽将汉王朝放在了身边,那么张良也就跟着韩王成一起到了项羽身边。本来张良只想着成为韩国的相国,没想到项羽将韩王成给杀了。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史记》
从此张良心灰意冷,只好再次跑到了刘邦身边,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彭城之战的时候,张良当然就在刘邦身边。56万大军被项羽3万大军所败,这也是张良所没有意料到的事情。
张良毕竟是战略上的高手,在战术运用上,张良还是比不上韩信的。所以说彭城之败,张良也是无能为力的。
韩信对刘邦好歹还是忠诚的。韩信运气比较好,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较识货的萧何。不是刘邦看得起韩信,而是萧何看得起韩信,刘邦相信萧何,这才把大将军的位置给了韩信。此后韩信帮助刘邦出蜀地,平定三秦,灭亡魏国、赵国、齐国,一时间声威大震,在北方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威信。
当刘邦和项羽在彭城鏖战的时候,韩信手握重兵,此刻正在北方攻打齐国。虽说郦食其用一条肉舌头,就解决了齐国,让齐国诚心投降刘邦。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史记》
可是韩信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还是决定发动对齐国的征伐。最终郦食其因此被齐王杀害,而韩信也灭了齐国,斩杀项羽大将龙且。这个时候刘邦彭城之战恰好大败,他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眼看着就要玩完儿了。他立刻写信给韩信,命令韩信前来救援。结果韩信却借此跟刘邦要了个代理齐王的职位,刘邦多滑头啊,什么代理齐王,直接封韩信为齐王,毕竟不花本钱,这齐国本来就是韩信打下来的。
韩信得到了齐王的位置以后,这才带着大军南下救援。不仅解决了刘邦的困难,而且还一举消灭了项羽。可以说韩信在这件事上,做的还是非常地道的。因为当时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独树一帜。那个时候可没人比他更牛。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
而且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至少也能封个齐王。再加上谋士蒯通的建议,希望韩信能够自立。在这么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之下,韩信还是决定要报效刘邦,因为他忘不了当年是刘邦将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推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
在他这个位置之上,还能想着感恩,我觉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过也因此可以得知,韩信只懂军事,并不懂得政治。从他开口要代理齐王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宣判了他的死刑。彭城之战是以刘邦为首脑的一场战争,56万大军被项羽顷刻间瓦解,这是刘邦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韩信当时正在攻打赵国和齐国,而张良又没有预料到项羽来的如此快,手段如此狠。所以说这两个人都帮不上忙,而刘邦显然也不是项羽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