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2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历朝历代的强盛与否,除了看它的军事才能之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息息相关。先秦时代开始,由于是奴隶制社会,很多社会上层人士大多数靠雄厚的家庭背景去支持;秦朝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贫苦老百姓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当官,基本上希望很渺然。直到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在历朝的逐步完善,贫苦出身的孩子也可以咸鱼翻身有出人头地之日。
第一: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开始登场
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了选拔有用人才,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开皇七年,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从此选拔官员不分门第好坏;隋炀帝大业二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第二:唐朝的建立,开始逐渐完善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进一步完善了前面隋朝的一些科举制度。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得等。到了武则天时期,一度设立了武举。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是两部分人组成,一种是生徒,另外一种是乡贡。生徒就是官方办的学校;乡贡就是各地人自学或者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过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城应试。
第三:宋朝的改革,重文轻武贯彻两宋从始至终
宋代的科举,大致和唐朝相同,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制定的国策便是重文轻武。相比之下,宋代常设的科目比唐代大大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受到重视,进士一等大多都是当上宰相级别的大官,因此进士科也叫“宰相科”。另外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同进士出身。
第四:元朝开始科举制度家道中落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1234年蒙古灭金开始到1314年元朝开科举,其中荒废了长达八十余年。元朝人施行的四种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为一个等级,汉人南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当官报效国家,难上加难。这是导致元朝迅速腐化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汉人统治的基础,国家江山离心离德,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五:明清时代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鼎盛
1:朱元璋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一介乞丐出身的他小时候没有读过书,再加上前元覆灭的教训。痛定思痛的他深知国家兴亡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教育。洪武三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都应该考科举制方能入官,如若不然不能为官。”南京都城设立国子监,民间大量开办社学,让贫困孩子都能有学上,不吃没文化的亏。
2:明清时代科举大致分为五大板块,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
明清时代开始,普通人想要通过努力当上朝廷命官,必须要经过五大板块的选拔。第一块叫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县,府两次考试者,表明已具备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第二块叫院试,它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级。岁试就是每年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被称为“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参加下一任举人的考试,太差要面临处罚或者取消生员资格;第三块叫乡试,也叫大比,每三年比一次。乡试之榜明清称为乙榜,乡试称为乙科,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四块叫会试,同样是三场,内容和乡试差不多。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两百人,成绩优异的可以到国子监当监生,获得国家一定俸禄;第五块就是殿试,试题由内阁大臣草拟数种,最后皇帝拍板。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为第一甲,属于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家又是若干人,算是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