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侂胄作为一个主张抗金的丞相,为何会被列入《奸臣传》

日期:2023-10-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侂胄的故事。

  公元1206年,也就是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南宋军队不宣而战,渡过淮河,在淮河以北地区与金朝军队展开了激烈战斗,一度收复了江淮一带的部分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禧北伐”。

  主导这次北伐的,正是权倾一时的当朝宰相——韩侂胄。

  在民间的说法中,韩侂胄除了力主北伐之外,还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了秦桧的封爵,算是一个不错的形象。

  但在《宋史》当中,韩侂胄的待遇就差得多了。作为一个主张抗金的丞相,居然被列入《奸臣传》,和大名鼎鼎的投降派秦桧并列,的确让人感到奇哉怪也,不禁为其叫屈。

  然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仅要查看其行为,更要评估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公允的结果。当我们纵观韩侂胄的一生所为,以及所产生的后续事件时,相信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宫斗起家

  韩侂胄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韩琦,被誉为北宋“三朝贤相”,曾与范仲淹一同镇守西陲,时人传颂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称得上威震敌胆、名动天下。

  韩琦的军事才能,有多少遗传到了韩侂胄身上虽然不好说,但的确是给他开辟了一条进入仕途的便道。

  韩侂胄年轻时,靠着祖先的功绩,以恩荫得了官位,但一直只是担任宫门宿卫一类的武职,并未受到重用。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驾崩。按照宫廷礼仪,宋光宗是主持葬礼的不二人选。但宋光宗在皇后李氏的挑拨下,常年与宋孝宗不睦,竟然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主持葬礼。这种行为,在普通百姓家中都说不过去,在崇尚孝道的南宋朝廷中,更是犯了众怒。

  看到宋光宗做出如此离经叛道的事情,当时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院使赵汝愚联合朝臣,准备发动政变,逼迫宋光宗退位。韩侂胄由于是太皇太后吴氏的外甥,也被拉入了核心成员之内,并在政变发动前,进宫取得了太皇太后的支持,最终使得宋光宗退位,太子赵扩即位,称宋宁宗。这就是南宋历史上著名的“绍熙内禅”。

  韩侂胄自认为拥戴新帝有功,本来想升任节度使。但赵汝愚以他的外戚身份为由,只给他升了一级。这可彻底得罪了韩侂胄,从此,韩侂胄对赵汝愚恨之入骨,开始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培植党羽,最终通过诬告,将赵汝愚贬至福州,从此开始掌控朝中大权。

  排除异己

  韩侂胄虽然扳倒了赵汝愚,但朝廷中却远没有平静下来。

  在当时的朝廷中,崇尚程朱理学的“理学派”占据了绝对优势,赵汝愚就是理学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推荐下,以朱熹为首的各路理学大儒纷纷入朝为官。在这些人看来,靠着祖先功业起家的韩侂胄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根本就不值一提。

  赵汝愚倒台后,这些儒生纷纷将矛头对准韩侂胄,一时间朝廷内外骂声四起,弹劾韩侂胄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来,简直要把他活埋一般。

  韩侂胄武官出身,自然没有什么虚怀若谷的气度。他一边指使自己的党羽进行反击,贬去了理学领袖朱熹的官职,还不断在宋宁宗面前游说,指斥“理学派”为“逆党”。于是,在庆元三年(1197年)时,宋宁宗终于下旨严禁理学,并将以朱熹为首的五十九位人姓名编辑成册,号称《伪学逆党籍》,将在册官员一扫而空,统统贬斥。一时间,朝廷中遍布韩侂胄的党羽,可称得上是唯我独尊

  然而,理学一道,在南宋已成气候,韩侂胄推行党禁,几乎是将自己推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据史书记载,虽然韩侂胄掌控了朝政,但民间依然对理学多加尊崇,对韩侂胄则是差评不断:庆元六年,居然有百姓上书朝廷,要求恢复理学,诛杀韩侂胄,天下的舆论所向可见一斑

  这场“庆元党禁”,表面上韩侂胄获得了全面胜利,但却在身后留下了极大的恶名。南宋之后,理学大兴,修书的史官全都是理学门徒,对韩侂胄当然不会客气,把他列入奸臣传也就不奇怪了。

  从古到今,战争都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手段之一。尤其在宋宁宗时期,距离“靖康之耻”才不过七八十年,要求收复中原的呼声一直不断,对金朝作战自然成为扭转天下言论的最好手段之一。

  虽不能说韩侂胄压根没有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志向,但从当时宋金力量的对比和整个北伐的准备情况来看,这次北伐更像是一次为了改变自身形象、捞取政治资本的“炒作”行为。

  在当时,虽然金朝皇帝完颜璟喜文厌武,金朝军事能力有所下降,但与南宋相比还是要强得多。曾有人指出,南宋朝廷“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山砦不修,堡垒不设”,由此看来,在客观上根本不具备开战的有利条件。如果韩侂胄能够踏踏实实的整顿军务、培养人才,同时等待真正的有利时机到来,那么南宋未必不能一战,只不过这份功劳就未必能够落在韩侂胄头上了。

  在韩侂胄眼中,什么“卧薪尝胆”、什么“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压根不值一提,只有立竿见影地立下不世之功,才能够满足他所谓的“事业心”。于是,在军备、战将等各个方面都未作出万全准备的情况下,韩侂胄仓促开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北伐之初,宋军靠着突然袭击,加之金朝守备松弛,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当金军站稳脚跟后,且北方精锐骑兵南下后,宋军除了名将毕再遇独立支撑之外,其他部队都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从四川出兵的西路军统帅吴曦又暗通金国、阵前倒戈,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生生被打成了防御战,也算是一场奇景。

  但这场北伐倒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韩侂胄委托学士李壁所书的开战诏书中,留下了千古名句:“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四、身死名裂

  事后看来,韩侂胄发动的“开禧北伐”不过是一场由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一场所谓“正义”战争而已。

  在开禧北伐四十年前,南宋名臣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导致金朝内讧,皇帝完颜亮被杀。在随后签订的“隆兴和议”中,南宋上贡的“岁币”减为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得南宋朝的财政压力有所减轻,但这一场北伐,又使得原本缓和的局势紧张了起来。

  南宋兵败后,金朝提出了数条议和条件:岁币加为三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另外还要单独交纳所谓“犒军银”三百万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诛杀元谋”,点名要韩侂胄的脑袋。

  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两国停战,韩侂胄自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当使节带回金国的条件时,韩侂胄断然拒绝,并撤换了一批将领,意图再战。

  然而,被金兵威势吓破了胆的南宋朝廷已经不会再给他第二次机会了。

  北伐失败后,朝廷当中的议和派渐渐抬头,为首的就是后来的南宋著名贪官史弥远。此外,宋宁宗的皇后杨氏,由于在立后时没有得到韩侂胄的支持,一直怀恨在心。金朝提出的议和条件,正好给了他们下手的最好机会。

  开禧三年十一月,杨皇后勾结史弥远,指使中军统制夏震在韩侂胄上朝路上埋伏,将其绑架到皇家园林中害死。韩侂胄作为一代权相,一生精于耍弄阴谋手腕,最终也死在阴谋之下,不得不说是一种轮回。

  韩侂胄死后,首级被割下,送到了金国。随即,南宋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全面答应金国提出的一切条件,至于赔偿所有银两、绢帛,自然又是民脂民膏,但这就不是这些达官贵人所放在心上的了。

  令人惊异的是,杨皇后和史弥远谋害韩侂胄这位当朝一品大员,居然事先没取得宋宁宗的同意,而是在得手之后才通知皇帝本人,而皇帝本人居然没有对这种明显挑战皇权的行为表示异议,身为首犯的史弥远也从此飞黄腾达,把持朝政、祸乱朝廷达二十六年之久。

  据记载,韩侂胄被害后,宋宁宗在与大臣交谈时,居然说:(韩侂胄要)收复中原虽然很好,但实在是不自量力啊(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这实在就有些不像话了。韩侂胄虽然力主出兵,但北伐还是宋宁宗自己同意的。兵败赔款,身为皇帝居然不觉羞耻,还说出这种话来,南宋有这样的君王,难怪闹得整个朝廷腐败不堪、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