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战国时期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曾是赵国的救命恩人

日期:2023-10-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真的了解韩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战国时期的韩国,其祖先与周王室同姓。在春秋时期,一个叫韩万(韩武子的晋国公族,被晋武公封在韩原,所以他的后裔就以“韩”为氏。韩氏家族在晋国始于士大夫阶级,晋献公时因宠爱骊姬,逼死太子申生,而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导致其他两个(重耳、夷吾)儿子外逃。晋献公死后,晋国出现内乱,骊姬的儿子被杀,大夫里克等人迎接公子夷吾回国即位,即晋惠公。

  韩武子的孙子韩简曾侍奉晋惠公,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回国即位时,韩简已死。他的儿子韩舆又死得早,死的时候还有一个幼子叫韩厥,由于韩家被其他公族排挤,赵衰不忍心其受欺负将韩厥收留。在晋景公时,晋国司寇屠岸贾作乱,借口诛杀晋灵公时乱臣贼子赵盾。当时赵盾已死,屠岸贾就诛杀赵盾的儿子赵朔。韩厥曾得到过赵家的庇护,赵朔有个儿子叫赵武(赵氏孤儿)刚出生不久,死之前委托给韩厥。屠岸贾屠杀赵家后,赵家的家臣将赵氏孤儿偷偷藏了起来,并告诉了韩厥,在其帮助下,赵家才没有断子绝孙

  14年后,有一次晋景公生病,经过巫师占卜得知是大业绝后的厉鬼作祟。韩厥就说:“是因为大业没人祭祀导致的?”晋公问:“他还有后人吗?”韩厥就提起了赵武,并将其推荐为祭祀的人。晋景公将赵家原来的田邑封给了赵武,赵家才得以再次复兴,后来成为“三家分晋”中赵国的祖先。

  所以,韩国还是赵国的救命恩人,到了战国年代太久,这份恩情只是早已不再。在晋平公时期,韩、赵、魏三家的势力已经非常的强大,晋国大权基本被三家把持。公元前453年,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一起又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晋国只剩下两城。三大家族在当时差不多已经奠定了后来韩、赵、魏三国的领土,让他们跻身为“战国七雄”之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正式晋升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49年,晋国最后一个国君晋静公被杀后,晋国从此灭亡。

  韩国成为诸侯国以后,主要的攻击对象是郑国,因为当时周边的小国家也只剩下郑国,所以韩国想方设法的兼并郑国。公元前375年,在韩国多年的蚕食下,最终灭亡了郑国,将国都迁移到了新郑。

  郑国在春秋初期属于大国,郑庄公在“繻葛之战”时部下祝聃曾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而周朝也从此衰落。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混乱,一直成为大国争夺与拉拢的对象。

  韩国灭郑国以后,迁都新郑,占据了原郑国的版图,所以韩国也成为中原大国博弈的对象。如果了解韩国的地理位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韩国的东边有齐国(魏国迁都大梁以后,将韩国东方的道路掐断了)、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方有魏赵。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属于内陆国家,四面被大国包围,没有出海口,所以发展起来相当的困难。

  在“三家分晋”的三个国家当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其次是赵国,然后是魏国。虽然说魏国也属于内陆国家,没有开发的余地。但是,魏国从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以后,魏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了。在战国初期,魏国向西吊打秦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向北差点灭了赵国,向南差点灭了韩国。魏国攻韩赵,两国都曾求救于齐,最终才保住了国家,没有被灭。所以,在魏国强大的时候,南下灭韩,韩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大国求救。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抱大腿”。在韩国历史上,除了申不害变法时没有遭到诸侯国的侵害,申不害死后韩国又被打回了原形,所以“抱大腿”也成为韩国的生存之道。

  春秋时期,郑国就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大国之间,所以晋国与楚国为了争霸中原,反复的争夺郑国。一旦郑国遭到晋国的攻击,郑国就向楚国求救,如果遭到楚国的攻击,就向晋国求救。这种墙头草的做法,虽然也有诟病,不过也是小国家的一种生存之道。进入战国时期,曾经的郑国被韩国吞并。韩国为了自保,还是采取了郑国的老办法,向大国求救。“抱大腿”成为小国的生存之道

  “抱大腿”在春秋时期对于小国家来说屡试不爽,郑国曾经就是依靠这种办法存活了几百年。其实这种求生技能也适合韩国,操作难度也不大,只要割地拿钱出来就可以了。比如,魏国攻占了韩国东部的土地,韩国就向齐国求救,如果齐国将魏国打败,就答应把魏国占领的土地送给齐国以求自保。出于霸权和战略利益的需要,大国一般会进行援救。所以,在战国后期,秦国攻占上党郡的时候,韩国直接把上党的土地送给了赵国。要知道,上党的战略位置非常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强制的武力不一定能得到。而韩国直接将上党送给赵国,赵国面对诱惑,自然不想拒绝。所以,韩国就采用这种办法,笑傲到了最后一刻。

  除了向大国求救,韩国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晋文公即位时,曾联合秦国袭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见到秦穆公用一句话就让秦国退了兵,烛之武说:“秦国与郑两,中间隔着一个晋国,两国相隔很远。秦国帮助晋国灭亡郑国,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这对秦国的威胁就更大。”秦穆公经过仔细思考,觉得言之有理,秦国反过来与郑国结盟。所以,晋国也不敢再灭郑国,郑国的危机就这样解除了。其实,都是地理位置特殊救了郑国。

  而韩国在战国时期也夹在魏国、秦国、楚国三个大国之间,正好成为三个大国的战略缓冲区。假如,秦国灭了韩国,那么秦国的领土就会暴增,并与魏国和楚国两个大国接壤,魏国与楚国一旦感受到了威胁,可能联合攻击秦国,到那时秦国将两面受敌。反过来,楚国灭了韩国,领土也将暴增并与秦国和魏国这两个大国接壤,所以楚国也不敢那么做。魏国同样如此,假如当初魏国灭了韩国,我相信他会遭到秦国和楚国,甚至齐国的不断蚕食。尤其是楚国,毕竟是扩张狂魔,如果与魏国接壤,肯定不断蚕食魏国的土地。

  所以,韩国反而成为大国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谋个国家没有吞并六国的实力,想吞并韩国简直就是找死。齐国强大的时候,连秦国都畏惧,在吞并宋国以后,让周边的国家更恐惧,生怕某天齐国将自己吞并了。所以,出现乐毅伐齐,齐国差点被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给其他诸侯国也上了一课。如果,实力不够强想灭韩,下场和齐国一样。不过齐国被这么围攻后,对其他六国也寒了心,所以秦国灭六国的时候,齐国无动于衷。出现这种局面,正是秦国想要的结果。大国博弈,谁能笑傲到最后才是赢家!

  在东汉灭亡以后出现三国博弈,假如蜀国和吴国能结盟,魏国根本无法灭蜀国,更不可能灭吴。只是,蜀吴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不想吃亏,给另一国提供了机会。在战国时期也一样,群雄并立,齐楚一旦结成联盟,就可以牵制秦国扩张,要想统一六国就增加了难度。秦国之所以想方设法的打破齐楚联盟,其实就是为了孤立楚国,楚国没有了齐国的帮忙,就成了孤家寡人。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秦国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蚕食楚国的土地,让其疲劳至死。

  秦国在齐国被打趴以后,东方六国已经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于是实行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先稳住远处的国家,蚕食邻近的领土,按照范雎的话来说就是:“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让邻近国家疲于奔命,不断的消耗国力,而楚国就是这么被玩死的。所以,面对大国威胁的时候,必须有靠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国要小弟,小国要要抱大腿。这里就不多举例了,现代战争史上有很多抱大腿的案例,比如叙利亚,抱了俄罗斯的大腿,到现在还没有倒台。

  其实,战国时期韩国的生存法则,给了很多国家甚至小公司作了生存之道的启示。国家实力不行,就不要硬抗,面临寒冬的到来,先抱团取暖。当然,某些自认为是大国的国家,对自己相同体量的国家,也极力避免战争。在战国时期,秦国最不希望齐国介入,而燕国以私仇泄愤联合四国诸侯讨伐齐国,无疑是自断后路。他以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结果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所以,抱大腿成为小国的生存之道,当然也是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