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刘秀最信任的大将军

日期:2023-10-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吴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吴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将军,自幼家境贫寒,逃命逃到了渔阳,后被任命为安乐县令

  那时候,刘秀正好在河北巡视,吴汉从来没有见过刘秀,但是,他却听说过昆阳之战。通过这场战役,吴汉觉得刘秀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汉认为刘秀这个人值得效忠,于是,便骗了渔阳的骑兵,带着他们投奔了刘秀。

  到了刘秀那里,吴汉被任命为偏将军,刘秀让他带兵攻打邯郸城,胜利之后赐给吴汉侯爵的爵位。后来,吴汉一路加官进爵,被封为了大将军,到幽州征兵。到了幽州之后,吴汉直接杀了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接管了幽州的兵马,然后,带兵南下。

  吴汉和刘秀会师之后,不仅把军士簿交给了刘秀,还把幽州的兵士分给了其他将军。随后,吴汉和刘秀一起北上,平定了整个河北。在刘秀登基之后,吴汉被封为了大司马,成为了当时的最高军事指挥。再后来,吴汉和刘秀一起东征,将东方的各个诸侯国一一平定了。

  到了建安五年的时候,吴汉随刘秀西征,由于国事众多,刘秀不得不提前东归。但是,在刘秀走了之后,吴汉却没有听从刘秀当时留下的战术方案,最后,由于粮草跟不上败退。直到建安二十年,吴汉去世,刘秀封吴汉为忠候,其葬礼的规格十分高。

  然而,吴汉生性十分好强,每次带兵打仗刘秀都放心不下。

  因为,一些将领在带兵的时候,如果遇到战局不利,往往会丧失斗志,但吴汉却不一样,他的斗志始终高昂。所以,刘秀了解到这些事情之后,感叹道:“吴汉一个人的威望足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军队。”虽然,吴汉一生战功众多,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污点,即:屠城。

  吴汉屠城的事情发生在成都,当时,他已成为了大司马。而当时的成都却被公孙述控制,还没有收归进东汉的版图,因此,吴汉带兵进攻成都。公孙述迎战,在大战了三天三夜后,全都精疲力竭。当时,吴汉手里的兵力足有几万人,给了公孙述非常大的压力,导致公孙述仗还没打完,便已魂归西天了。

  第二天,成都的守军全部投降。之后,吴汉不仅下令杀了公孙家族满门,还放任自己的手下,奸淫抢掠,烧了公孙述的皇宫。当时,刘秀知道了吴汉在成都的所作所为后,顿时震怒,说:“成都已经投降,那么多老幼妇孺,都被你们杀害,你知道这是要让多少人伤心吗?”

  从刘秀说的话可以看出,吴汉屠城发生在成都投降之后。

  其实,在成都刚刚投降时,吴汉并没有立马屠城,而是正常把城里的百姓安置妥当,直到三天之后,才突然翻脸屠城。当时,吴汉所统领的军队是东汉最正统的军队,乃是王者之师,却做出了这样天地不容的事情。后来,有人对吴汉屠城这件事做了分析,认为吴汉屠城另有原因。

  在受降了三天之后,吴汉才进行屠城,那么,在这三天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吴汉下令屠城呢?多数人则认为:当时,成都城里已经是弹尽粮绝,俨然成为了一座难民城。以东汉当时的情况,无法接纳这么多的难民,因此,吴汉选择了屠城。

  而且,关于吴汉,在中国的戏剧中还有一个剧目,那就是吴汉杀妻。

  剧情大概是这样:刘秀在南阳招兵买马,想要收复汉家江山。在王莽鸩酒毒死平帝篡权后,便下令通缉刘秀。一次,刘秀偷偷到了潼关,在一个饭馆里遭到了刺杀。但幸好被店家和秦忠救下,之后,刘秀带着秦忠一起前往马府。在这里,不仅受到了马家父女的款待,还差点得到了传国玉玺。

  但是,此时的马家少爷却想要投靠王莽,因此,偷偷带着传国玉玺跑了。之后,得到消息的马小姐赶紧去追赶哥哥,但在和哥哥争夺传国玉玺的时候,失手杀了自己的哥哥。而恰巧,此时吴汉闻讯赶到,便想要从马家小姐的手中夺过传国玉玺。后来,秦忠赶到,帮助马家小姐顺利脱逃了。

  之后,吴汉则一直追到马府,绑了马家的老爷。吴汉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不仅羞愧难当,还告诉了吴汉的身世:“王莽乃杀父之仇人。”自此,吴汉恪守忠义,帮助刘秀收复汉家江山。之后,为了吴汉和王莽的彻底决裂,吴汉的母亲让吴汉杀了自己的妻子王莽之女王兰英。

  剧中的这个王兰英,也就是王莽的次女王晔,新朝睦脩任,称“南宁公主”。对此,吴汉自然不忍心这样杀了自己的妻子,但此时吴汉的母亲却以死相逼。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吴汉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吴汉的妻子此时正在庵堂里为吴汉祈祷,吴汉一时不忍心,错过了好几次机会。其实,吴汉的妻子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为了不影响自己丈夫的前途,干脆自己抢过吴汉手中的剑自杀了。这时,吴汉的母亲赶了过来,见到了这一幕,也选择了自尽。面对此情此景,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

  自此,吴汉在战场上奋死杀敌,最后,讨伐王莽,帮助刘秀夺回了江山。

  虽然,这个故事看似很感人,但是,由于编者沿袭了“王莽篡汉”陈旧的历史观点,对于王莽、刘秀和吴汉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出于虚构;因此,田汉在一篇影评中认为:“这戏只能‘姑妄唱之,姑妄听之’,若当真作为历史剧看,则殆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