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3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孙权的故事。
关于三国时期那些传奇人物的故事,想必不少读者朋友都早已耳熟能详。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三国故事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不论是小说亦或是电视剧很多时候都是以蜀汉作为主视角,而将曹魏作为反派视角。对于三国中非常重要的一方,就是文中最后才灭亡的吴国,我们对他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
但就算是这样,《三国演义》中的吴国还是有一些传奇人物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除了东吴君主孙权以外,还有所谓“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还有一直以老好人形象示人的鲁肃以及擒杀关羽的主谋吕蒙,他们的知名度不弱于魏蜀那些人物。我们今天要讲到的故事就是以他们为主角来展开的。
不少读者都知道,当孙策遇刺后,孙权接过权杖时,当时国家的主要军国大事基本上都仰仗着周瑜。但周瑜英年早逝,去世前周瑜在病危之际亲自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作为接班人。鲁肃是优秀的战略家和外交家,成功地胜任了周瑜的位置。但是,当鲁肃去世后,东吴都督之位的接替却出现了一些波折。
当时,吕蒙接替都督之位的呼声是最高的。吕蒙追随东吴多年,又在孙权的开导下通过读书成为了智勇双全的智将。除了多年的赫赫战功之外,吕蒙更是在一年前从“万人敌”关羽手中夺回了荆州的三个郡。可以说,吕蒙接替都督之位在当时的不少人眼里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一件事。
不过,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想,他就是孙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孙权当时选择了一个没人能够猜到的人担任了这一无比重要的都督之位。那便是一直以来以文官书生形象示人的严畯,由他来接任这一掌管军国大事的都督之位。当时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严畯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吕蒙在不久后还是接任了都督一职。那么这就令人感到很疑惑了,既然孙权并不是打定主意不让吕蒙接任,那么为什么还会故意选择一个不谙军事的文官来接任这一武官最高职位呢?他是不知道吕蒙的才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孙权很早就知道吕蒙的才干,并且还非常看重他。那到底为什么孙权没让吕蒙直接接任都督一职呢?
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不是孙权的眼力问题,也不是吕蒙的能力问题,而是孙权的心理问题。其实,孙权自从接过东吴领导人的位置之后,一直都对于大都督这一职位怀有比较复杂的感情,像是一种既信赖又提防的态度。从最初的周瑜开始便是如此,孙权之所以选择周瑜担任都督,是因为哥哥孙策生前的交代,还有就是自己当时继任之初年纪尚轻,资历的不足让他难以很快使得文武大臣们信服,所以他需要依靠周瑜来帮助自己稳定人心,树立威信。
周瑜在世时,虽然他对东吴势力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也导致了他“功高盖主”,使得孙权的存在感被弱化。而鲁肃接班后的情况也与周瑜相差无几。鲁肃虽然不及周瑜那般战功赫赫,但其处理军事事务多年,在军中也拥有不俗的影响力,并且鲁肃和孙权还有着战略上的一些分歧,鲁肃在世时主张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所以常常以联盟大局为重,而孙权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不管是联刘抗曹,还是联曹击刘,都是可取的,典型的见风使舵。
所以,在吕蒙之前的两位都督在任时,孙权其实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都督的掣肘,他的权威其实是被都督这一位置削弱了的。如果吕蒙继续延续之前的那种情况,难免会导致都督这一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继续扩大,这对于身为君主的孙权来说,是非常膈应的一件事。
孙权很清楚在当时吕蒙是这个位置最适合的人选,他也不能真的就不让他接任,于是孙权就出现了我们前文提到的操作:故意让一个文官来接任这一位置。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敲打吕蒙的同时也告诉群臣:我才是东吴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我想让谁成为都督就能让谁成为都督,都督也只不过是我手下的臣子罢了。这样他既可以使吕蒙在上任后明确自己的定位,也使得都督这一位置在群臣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一定的削弱。
因此,他才会故意地在鲁肃死后选择了严畯这个基本上对军事没有概念的文官来接任这一位置。不过孙权并不担心严畯真的会接任这一位置,他知道严畯的性格,这个淳朴直率的人绝对不会接受一个他自己根本就不适合的位置的。果不其然,拥有自知之明的严畯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本就没感到高兴,一直坚决表示不愿接受,甚至跑到孙权面前去哭诉,表示自己没有能够担任这一官职的才干。
孙权看到这样的严畯,明白自己预期的效果已经达到了。自然就不会再勉强,立马让吕蒙接替了都督之位。之后,吕蒙在孙权的支持下,白衣渡江夺回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将关羽斩首。在如此功劳下,吕蒙却一再推脱孙权的重金赏赐,可见吕蒙是深刻理解到了自己的定位的了。孙权则成了这场“权力的游戏”的最终获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