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篡位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10-3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你们知道孔融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篡位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从气质上说,孔融属于汉末名士的风格,而不像三国时期盛行的那种谋士、策士,少年知名。所以他刚一出仕,就是受当时的司徒杨赐的征辟,进入司徒府。之后,在考核官员的时候,他无所避讳,弹劾了很多当时的中常侍举荐的人,得罪了宦官集团。何进从河南尹被征召入朝担任大将军,孔融也公然反对,何进想杀他,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没杀。从此,孔融就名满天下了,成了当时的海内名士。

  董卓当政后,因为孔融名气大,所以一开始对他也很重视,先征辟孔融为司空掾,不久转为中军侯,三天之后又拜为虎贲中郎将,这就是比较高级的军职了。当时董卓正准备废少帝辩,改立陈留王协为帝,孔融就经常找机会劝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欢他了,就被改任为议郎。这还不够,刚好黄巾余孽对北海郡冲击比较大,董卓就让人推荐孔融去担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上后,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并未能击败来犯的二十多万黄巾军。黄巾军退走后,他又收拾残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并且还参加了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但当黄巾军管亥来犯的时候,他再次被黄巾军围困。不得已,他派下属太史慈突围出去,向时为平原相的刘备求救,刘备当时知名度并不高,得知孔融向他求援,很高兴,就派了三千人的军队帮孔融解了围。

  这时候曹操和袁绍已经分别占领了山东和河北,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郡离袁绍和曹操两边都不远,势必要选边站队。但孔融不肯,仍然心存汉室,坚持只忠于朝廷。有人劝他选边站队,他不仅不听,反而杀了进言的人。之后,刘备代领徐州刺史后,上表朝廷,推荐孔融代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绍派袁谭,孔融不敌,城陷后逃走。

  此后不久,汉献帝从关中逃到洛阳,但是洛阳宫室残破,汉献帝自己又没有军队,在洛阳无法立足,于是被曹操迎奉到许昌。孔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被朝廷征辟为将作大匠,不久后又迁为少府。在此期间,因为孔融学问好,有才学,所以经常在上奏的时候,由他出面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已经起草好的奏章上署名而已。

  在洛阳为官期间,先是曾经奉汉献帝之命调停关东诸侯的太傅马日郸去世,朝廷念他曾经为朝廷多方奔走,想给他以比较高规格的礼遇,孔融上书表示反对。孔融的理由是,马日郸虽然多有微劳,但这都是臣子本分,而且他在被袁术滞留期间,袁术僭位称帝的意图非常明显,马日郸被胁迫,每次袁术上奏朝廷,都让马日郸署名在第一个,等于参与了袁术谋反。

  刘表在荆州牧任上,私下郊祀天地,孔融也公开上书弹劾刘表。虽然明知道这时候的朝廷实际上不过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而曹操这时候正忙于和袁绍打仗,并没有多少余力讨伐刘表,但孔融仍然公开上书,声讨刘表这种私自郊祀天地的不法行为是僭越,已经超过了人臣本分。

  这两件事虽然看上去有些冥顽不灵食古不化不合时宜,尤其是在朝廷实际上已经成了曹操的傀儡的情况下,这些都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并不能改变汉献帝和汉室朝廷的实际处境,也无助于改变当时的全国形势,但孔融的这些话显然并不只是废话,而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这个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反复强调君臣之分,强调臣子应该对君主承担的义务,如果考虑到当时孔融的真实处境和汉献帝的朝廷的处境,这话显然就是说给实际掌握和控制汉室朝廷的曹操听的,也就是要曹操不要学袁术、刘表这些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文臣,这是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汉室朝廷。

  也正是因此,孔融多次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调侃、嘲讽、讥刺曹操,都不是无的放矢,不是所谓的恃才傲物,故意耍小聪明,而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理由的,也就是批评曹操,打击曹操的气焰,以免曹操过多的凌驾于朝廷之上,以此来维护汉室朝廷和汉献帝。虽然他和祢衡、杨修一样,有恃才傲物的以免,但他的这些举动和祢衡的裸身骂曹一样,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行为,而不只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

  而曹操最后下决心杀死孔融,也不只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孔融的嘲讽和讥刺,而是因为到孔融死的时候,曹操已经消灭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正准备南征刘表,统一全国,所以他已经不再需要对孔融这样的士林领袖表示宽容,而是要通过诛杀孔融来迫使全国的士人对他进行政治表态,要么是继续忠于汉室而像孔融一样被杀,要么就趁早向曹操输诚,支持曹操篡汉自立。

  所以,孔融之死的政治意义要远比所谓的小聪明的意义大得多,这是曹操向全国士人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要求他们向自己篡汉自立表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经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至少在曹操自己能够控制的地盘之内,他不能再允许有孔融这种坚决反对自己凌驾于汉室朝廷之上的人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