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一生崇俭戒奢,他的陵墓为什么花费那么高

日期:2023-10-3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道光帝的陵墓花费有多高的文章。

  清代史书对道光皇帝的评价是“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一生崇俭戒奢,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常言道,细节反映出真实。他是否真的节俭,我们可以从他身后事略见一斑

  首先,他曾废弃已经完工的东陵内的陵寝,却另外在清西陵界内重新修建新的陵寝。这是何故?

  原来,在工匠建造陵寝的过程中,负责大臣发现由于此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此时保险的办法是重新选址,但是这样就浪费了大笔民脂民膏,而且会触怒本来就十分苛刻的道光帝。所以,负责大臣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但是,后来道光帝验收工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顿时怒火冲天,下令另外选址重建。结果导致了整个陵寝的重建,浪费极大,实在令人发指。难道他真的是因为对东陵选址失去了信心,才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在西陵的吗?恐怕这仅仅是借口。其实,即使重建地宫,或在东陵界内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数百里之遥的西陵重建要节省得多。但是,道光帝为了自己能够实现“子随父葬”的夙愿,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而我们再来看道光帝的陵寝工程,虽然号称节俭,但是,当时的史料记载,此陵共耗白银240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37万两,比穷侈极奢、豪费无度的耗银227万两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亦多花了13万两。那么,慕陵为何如此浪费?在它貌似俭朴的外观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奢侈?

  例如慕陵减裁三座门,但是其门却改变以往的砖瓦木石结构,改用巨石构成一处3间4柱3楼的牌坊。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艺要求精,花费不知多了多少倍。

  又如墓中的木架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历代帝王对楠木建筑青睐有加,不仅因为楠木防蛀功能无比,而且时时发出清香,醉人肺腑。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楠木已是十分珍贵稀少,故多数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丝楠木。例如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门窗、梁柱用金丝楠木,其他各处多以他木代替。而慕陵就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这不能不令人惊异,节俭皇帝原来还有这样的新特色。

  一般说来,按清朝的陵寝制度,皇帝陵的陵名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后,由嗣皇帝确定。可是道光皇帝的慕陵却是道光皇帝自个起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道光皇帝在西陵陵寝竣工后,在亲祭奠酒的时候,不觉感慨万千,挥泪如雨,一挥而就写下了“其慕与慕也”的谕旨。掷笔于案,道光帝唤过18岁的4皇子奕聍和皇6子奕沂,命他两人恭读。读罢,命人将朱谕珍藏在隆恩殿的东暖阁内。此事过后不到两年,道光帝撒手西归。遵诏即位的咸丰皇帝奕泞,重读道光帝的遗沼,特别是见到其中“其幕与慕也”一句,思想前番情景,遂猛然醒悟,原来皇父是在暗示将来要用“慕”字命陵名。于是就颁谕,正式命名龙泉峪陵寝为“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