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司马炎灭东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是个牛人辈出的时代,他们之间互相攻伐,都想打败对方一统天下,但是终究又难以打破这个战略平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与刘备分别于公元208年和公元221年对吴国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均以失败告终,与之相比晋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灭吴之战却取得成功,最终一统天下,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原因,容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二:
一:国力的对比,强盛VS衰败
早在司马昭时期,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在此期间司马氏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正确的举措,西晋日益强大,天下人心多归于西晋。而反观吴国面对强敌,却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为日后的灭亡做了伏笔。
二:帝王的对比,进取VS偏安
晋武帝司马炎前期绝对可以称得上一位英明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强实力基础使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反观吴国这边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
三:人才的对比,名将辈出VS人才凋零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浚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为顺流之计”。王浚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而这些人也成为日后灭吴的主要功臣。我们再来看一下吴国,吴国这边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 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人才的凋零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衰落,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公元280年司马炎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时羊祜已死),兵分六路,水陆并进,以摧枯拉朽攻破吴国都城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吴亡。晋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