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韩信的关系怎么样张良是怎么帮他们消除隔阂的

日期:2023-10-30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刘邦跟韩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最终项羽战败带着数百人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至此西楚霸王项羽的时代结束了,环顾宇内,再也无人可与刘邦为帝。灭掉项羽后,各路诸侯和将领纷纷劝进,拥戴刘邦称帝,建立大汉帝国

  刘邦至自公元前209年起兵,前后八年时间就成了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而刘邦成功的最大原因还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批誓死追随他的文臣武将,为了感谢天下诸侯和一些功臣宿将,刘邦称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论功行赏,给他们一个名分。

  不过,刘邦的分封是分几次进行的,第一批次大约二十多人首先被封王、封侯。萧何、韩信、张良等功劳最大的人都位列其中,张良虽然从未领兵攻城略地,但刘邦素来视他为军师,给予他的封赐最厚,并且让他自己在富庶的齐国挑选时三万户为食邑。

  要知道,萧何是西汉开国第一侯,他的食邑不过也是万户。而张良毕竟不是沛县嫡系,而是半路空降,虽然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出谋划策,但这样的封赐实在是过于丰厚了。幸好,张良是个极有智慧的人,也深知刘邦的内心。如果接受刘邦的建议,在齐国自选三万户,那么无疑将成众矢之的,不会落得好结果。

  因此,张良坚持不受,而刘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张良那样推辞,道理再简单不过,江山说到底是老刘家的,地盘能少分外人那最好不过。于是顺水推舟,封张良为留侯,让他和萧何一起受封。

  头一次,不知是刘邦没有想好还是别有用心,受封的功臣只有二十余人。这显然太过小气,远远不能满足那些追随他百战余生的功臣宿将们,也达不到论功行赏的目的,甚至还会因分封不均引发事变。毕竟人都不是圣贤,将脑袋别在裤腰带,整天过着刀口上舔血的军旅生涯,到了最后谁不想跟着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

  起初,这些功臣宿将们还算老实,不过是背地里争功,希望能引起刘邦的注意。可刘邦迟迟不见动静,大家的情绪逐渐低落,事态也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这时,只有张良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在他看来,分封功臣确实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谁的功劳大一两句话也谁不清楚,而要想核定所有人的功劳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儿。

  不过张良认为,分封难度虽高却也不能久拖不决,说什么也要让大家心里有数,凡是有功的早晚都有名分。可是张良这份心思刘邦不清楚,而作为臣子也不好去评判他人的功劳大小。于是,左思右想,张良决定再出奇谋,让刘邦主动表态。

  有一天,刘邦召来张良商议国事,却突然发现有很多人坐在地上窃窃私语,刘邦心生疑问便询问张良他们在做什么。只见张良心平气和,一脸无事地对刘邦说:“这事还用问我?难道陛下不知道他们正在商议谋反吗?”刘邦大吃一惊,如今天下初定,已无战事,谁还要造反呢?

  张良这才慢慢地和刘邦拉起话茬,说这些人不是救过陛下的命,就是在战场上杀敌立过大功的人,如今您成了天子,而他们却一无所获。尽管他们也知道陛下早晚会论功行赏,可毕竟僧多粥少,陛下不可能将天下全部分给功臣,所以他们中有很多人担心得不到封赏,而且还会借这以前的错误诛杀他们,所以只能选择造反这条路了。

  刘邦听张良这么一说,才觉得事态严重,可毕竟有功之人太多,不可能一下子满足大家的愿望。于是刘邦询问张良有何计策。张良说这个也好办,只要陛下将众人认为有大过失的人封为侯,那么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这对于刘邦来说再好办不过,都不用细想,眼前就有一个,那就是几次让他恨之入骨的雍齿。只要将他封为侯,大家就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不会受封。

  谁这么大胆?敢把李鸿章的嫡系被虐,堂侄被杀,大舅哥被整惨!随即,刘邦下令封雍齿为什方侯,消息传到众人耳中时,大家这才放下心来。连雍齿那样受陛下痛恨的人都能封侯,以他们的功劳就更不用说了。一场因争功、分封而引起风波,在张良的谋划下,就这样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