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众所周知,在三国之中,魏国的实力最强大的,也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但是,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之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魏国的进攻,促使其迟迟没有终结三国鼎立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除了战场上的交锋,曹魏还派出了两个刺客,试图击杀后主刘禅和孙权。对于刺客来说,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职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刺客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荆轲刺秦等。到了汉末三国时期,许贡的门客就刺杀了孙策,正是因为英年早逝,孙权得以在孙策去世后执掌江东。同样的道理,魏国也希望借助于这两个刺客,以此带给蜀汉和东吴致命一击。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位刺客分别是什么结局呢?
一
一方面,来自于魏国的郭修,曾意图刺杀后主刘禅。不过,因为无法接近刘禅,郭修最终刺杀了蜀汉大臣费祎。郭修,一称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在《三国志·蜀书》中,《后主传》及《费祎传》均记载费祎被刺杀之事,两处都称刺客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曹芳诏中,则称刺杀费祎者为“故中郎西平郭脩”。由此,对于郭修来说,名字上存在不同的记载。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记载,郭修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在一次对蜀汉战事中被姜维所俘,降蜀汉后受刘禅封为左将军。不过,对于郭修来说,却不愿意为蜀汉效力,参考他后面的表现来看,郭修投降蜀汉,很可能是魏国这边安排的,目的就是让郭修趁机进入蜀汉都城,从而刺杀后主刘禅。彼时,后主刘禅已经不是诸葛亮时期可有可无的人物了,所以,一旦后主刘禅遇刺的话,势必会在蜀国引发内乱。
二
对于郭修来说,平日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一边拜贺一边趋前,希望接近刘禅,却总是被后主刘禅身边的大臣和侍卫所阻隔,也即郭修没有办法接近后主刘禅。更为关键的是,郭修只是被封为左将军,平时也没有合适的机会来接近后主刘禅。在长期难以接近后主刘禅的背景下,郭修决定另外寻找合适的刺杀对象。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于汉寿开办岁首大会,郭脩当时在座。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掌蜀汉大权,承担了类似于宰相的职责。
因此,从郭修的角度来看,没能刺杀后主刘禅,转而将费祎作为目标,同样可以引发蜀国的内乱。彼时,郭修乘费祎欢饮沈醉之际,亲手刺杀费祎,自己亦被蜀人所杀死。同年八月,曹魏皇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至于郭修在魏国的儿子,则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郭修刺杀费祎的行为,曹魏一方是非常高兴的,这让本就人才匮乏的蜀国更加捉襟见肘了。
三
另一方面,对于吴国皇帝孙权,魏国也派出了一位刺客,此人就是马茂。
《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赤乌中,(朱贞)兼符节令,八年(245年)与将军马茂等图谋收缚公卿诸将,引兵入苑中击孙权,反叛降魏。事泄被杀,夷三族。
对于马茂来说,原本是魏国钟离县的县令,后来,马茂背叛曹魏,归降东吴。对此,在笔者看来,参考马茂后来的表现,他归降东吴应该是诈降,也即不是真心的。来到东吴后,马茂被晋升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还被孙权授予率领千余兵马的权力。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孙权并没有识破马茂的诈降之计,反而重用了原本只是县令的马茂。在吴国站稳脚跟之后,马茂勾结了部分吴国将领,以此谋划刺杀孙权的目标。
四
最后,到了赤乌八年(245年),马茂与朱贞、虞钦等密谋,打算在孙权外出打猎时趁机刺杀他,然后抓捕群臣,占据宫廷之后,从而再次归降魏国。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的兄长孙策,当年就是外出狩猎的时候,才被许贡的门客成功刺杀。也即孙权如果一直都在皇宫之中的话,马茂等人显然不会有接近他的机会,所以外出狩猎,确实是一个刺杀孙权的机会。当然,马茂与朱贞、虞钦等人的谋划,因为牵涉的人物较多,最终事情败露了。在得知了马茂等人要刺杀自己的消息后,孙权先发制人,将马茂与朱贞、虞钦等人斩杀,并夷灭三族。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相对于郭修在蜀汉最终刺杀了大将军费祎,马茂在东吴可谓一无所获,不仅没能成功刺杀孙权,也没能引发东吴的内乱。总的来说,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后,魏国派出的郭修、马茂如果可以成功刺杀刘禅、孙权的话,显然可以引发蜀国和吴国的内乱,比如孙权生前的时候,几个儿子就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互相较量,一旦孙权突然去世的话,势必让东吴内部分崩离析,如同刘表去世后的荆州一样。当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郭修、马茂都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最终还付出了性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