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骑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古代的骑兵,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问题引起过长时间的争论。
习惯的说法是,古代的骑兵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早已为人熟知。但考古研究表明,仅从有无骑兵而不是大规模使用骑兵这个前提来说,时间应该往前推。
首先是考古发现。挖掘殷墟时,在安阳小屯发现了一个人马合葬墓。墓中有一人一马一犬,还有戈、刀、弓等武器,可以推测是战马和猎犬。
其次是对甲骨文的鉴定。殷商卜辞中有“先马”和“马射”等许多辞例;“马其先,王兑从”的意思是骑马的人在前,王在后边紧紧跟随; “马呼射,擒。”即“惟令骑射,可以擒获。”
甲骨文中,还有“贞象致三十马允其幸(执)羌。贞象三十马弗其幸(执)羌”一辞,讲的是凭借骑乘快速的特点,去追捕逃亡奴隶。考古结果都表明。早在殷代,骑射已经出现了。
《诗·大雅·绵》说: “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清代顾炎武注释: “古者马以驾车,不可言走。曰走者,单骑之称。古公之国,邻于戎翟,其习尚有相同者。然则骑射之法,不始于赵武灵王也。”可见周人与殷人一样,也有乘单骑的传统。
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二年载。郑子产在鄙,闻驷氏与诸大夫欲杀公孙黑, “惧弗及,乘遽而归。”《释文》说: “以车曰传,以马曰遽。”单骑的速度快于车,所以子产才乘单骑奔归。《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载: “左师展将以公乘马归,公徒执之。”
《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曾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又说赵襄子曾令“延陵生将车骑至晋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载: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些史料证明,单骑在战国以前已存在,殷周以来单骑的传统,从春秋到战国始终在延续着。那么,战国以前,成规模的骑兵部队为什么没有出现?这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地域非常固定,天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大规模养马和使用骑兵,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其次,从战争形式上看, 春秋以前的作战方式有特定的规则。如两军交锋,要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列阵于旷野,然后堂堂正正地进行决战。双方都要遵守“成列而鼓,明其信也。”、“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这些作战规则,且有不鼓不成列,不击半渡之师等战争伦理的讲究。在这种战争背景下,骑兵的威力远不如车兵,正如《六韬·犬韬·均兵乡》所说: “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所以,西周、春秋时期的战场主角都是车兵。
其三,从骑兵的自身特点看,“骑贵知别经奇道,”,骑兵的特长是利用机动性进行突击。“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则可,用来对付“长兵强鸳居前,短兵强鸳居后,”的车、步兵联合方阵,就很难取胜。《六韬·犬韬·均兵》说: “战则骑不能当步卒一人。”春秋以前的车阵,战斗时间短,机动性有限。所以自古有之的单骑,主要以护卫、传骑的形式出现。
最重要的是, 大规模骑兵行军作战,骑手必须掌握非常好的骑术,游牧为生的“马背民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非游牧民族来说,这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而中原地区缺少良马,春秋以前“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军事制度也培养不出专门的骑兵。
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社瓦解,常备军取代了民兵,战争规模、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对部队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才使得单骑为主的骑兵向规模化应用转变。
从地理位置来看,赵国为.`四战之国.”,周边强邻环伺:东南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为楼烦、东胡;东北为燕。林胡、楼烦、东胡古称三胡,是往来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时常南下劫掠,秦、赵、燕诸国都受到直接威胁,特别是赵国首当其冲。赵国北部多山地,不利战车而利于轻骑,正如《战国策·赵策》所说的:“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
为了对抗三胡的侵袭,赵武灵王决定“变服骑射。”吸取胡人长处,率先建立起一支骑兵,这在战国群雄中是个首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国变革兵制以后,“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军力强盛,国势为之一变。
成例一开,列国纷纷效仿赵国,建起了骑兵部队。如秦、楚皆有“骑万匹。”魏有“骑五千匹。”燕有“骑六千匹。”齐有“轻车锐骑。”战国时期选拔骑士十分严格,《六韬·犬韬·武骑士》说:“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骑兵的待遇也是最优厚的。
自此以降,凭借强大的机动力,无论是正面突击、袭敌侧翼、绝敌粮道,还是充任斥候、解围救困、追敌溃兵,骑兵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战争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兵种,也由此催生了中原和边地之间延续千年的茶马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