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公元1032年,北宋皇宫之中,有一位宫人去世了,她就是《包公案》中,儿子被狸猫换走的李妃的原型。
她的去世让一个人非常为难,这个人就是执政太后——刘娥。
刘娥是《狸猫换太子》中的反派刘妃的原型,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刘妃不仅不坏,反而是个值得称颂和学习的女中豪杰。
有情有义的刘妃
当年宋真宗膝下无子,她跟随皇帝25载也不曾有孕,无奈之下,她把自己的侍女李氏献给了真宗,这才诞下龙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皇子诞下之后,刘娥马上将其抱入宫中由自己抚养,而对皇子的身世,所有当事人也都守口如瓶,秘而不宣。
刘娥也是知恩图报之人,此后她就一直晋升李氏,其家族宗室也都得到了荫封和赏赐,而李氏在去世的时候,身份已经到达了仅次于皇后的妃位。
由此可以看出,刘皇后的为人善良且大度。
既然如此,李妃的去世为何会让刘太后为难呢?又为何要隐瞒仁宗的真实出身呢?
老宰相一语点破梦中人
因为如果大肆操办,仁宗就有可能知道自己的身世,为了继续隐瞒,刘太后最终决定把李氏的规格降低,草草埋葬了事。
可是这件事情马上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当然了,这个人可不是包公,而是当朝宰相吕夷简。
李氏去世的时候,刘娥作为皇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十多年,是北宋最高统治者。
有一天刘娥和皇帝同时上朝,宰相吕夷简忽然出班请奏说:“听说昨晚逝世了一位宫人,这个宫人的丧礼要从厚。”
刘娥一听大吃一惊,马上带着皇帝退朝了。
等安顿好了仁宗之后,她就独自在偏殿召见了吕夷简,并故作轻松地问:“不就是死了一个宫人吗?相公何必这么郑重其事地启奏?难道我的家事你也想管吗?”
吕夷简却很严肃,他回答:“我既然是宰相,而皇室又是政权所在,皇室的事情无论是否正外,我都要干预。”
刘娥此时非常气愤,大声指责宰相想要离间母子感情。
宰相从容说到:“您要是不考虑您刘氏宗族的性命,那我不管也罢。相反,如果你还顾忌刘氏宗族,您就必须对昨天去世的这位宫人进行厚葬。”
宰相的这番话醍醐灌顶,一下子让刘娥清醒起来,这是在提醒自己,无论怎么说,仁宗的亲母是李氏,如果自己草草的把李氏埋葬,自己活着的时候即便是仁宗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可等到自己死后,仁宗在看到自己生母只是被这样草草埋葬,那对于非常重视丧礼的宋朝人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刘氏宗族必然会受到牵连,如果说的严重一点,他把刘娥的宗族灭族都有可能。
刘娥是个聪明人,所以也就不再遮遮掩掩,直截了当地询问宰相,宸妃李氏的葬礼规格该如何安排。
宰相建议用正一品的等级来安葬,并殡于洪福院中。
刘娥采纳了宰相的建议,决定按照一品嫔妃的礼仪为李氏大葬,也就是比太后的葬礼差一个等级而已。
大娘娘平生分明
公元1033年,刘太后也去世了,以太后之礼安葬后不久,燕王告诉了仁宗身世的真相,并声称其生母李宸妃是死于非命的。
仁宗在23年里一直以为刘娥是亲母,乍一听此事,首先是非常震惊,接着反应也很激烈,史书记载“号恸顿毁”,就号啕大哭,哭的身体都委顿下来了,此后的好几天也都没有上朝。
悲痛之余,仁宗下诏痛责自己不孝,同时尊奉生母为皇太后,上谥号庄懿。
为了查清生母到底是不是被人害死,他先是派人包围刘府,后有亲自前往洪福院去祭告并验棺。
结果打开生母的棺椁后发现,生母李宸妃的整体形象很好,而且身上的头冠和衣服和皇太后是一样的。
因为做了防腐处理,所以尸身也没有毁坏,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
宋仁宗这才如释重负,当即感叹着说到:
“人言其可信哉,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随后也就解围了刘府,此后对刘家也就更好了。
总结
回过头来看看宰相吕夷简说的那番话,他通过分析太后的利益核心将其说服,把本来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扭转过来,可谓大智慧。
不过刘娥隐瞒仁宗身世的做法让许多人不解,其实细细研究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绝妙的计策。
如果过早的公开仁宗身世,首先在当时子以母贵的环境中,他能受到的教育和待遇,一定不会有作为皇后儿子来的更好。
其次刘太后和他之间的感情也一定不会太好,甚至可能威胁到他的生命。
还有在宋真宗弥留之际,就不会陷入到究竟是皇后临朝,还是太子监国的讨论中,不然两者必然矛盾大生。
特别是仁宗年纪尚小,太后必然要垂帘听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恐怕会像清朝时期的慈禧和光绪那样不和谐。
两宫之间有矛盾,在皇权体制下,倒霉的可不仅仅是孤独的太后,和无助的皇帝,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最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在这个“换太子”的计划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