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妻子没能诞下子嗣,为何司马光却不纳妾呢

日期:2023-11-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的纳妾制度相信许多人都有所了解,纳妾制度虽然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一种体现,但是也给古人的人丁传承做出了贡献。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并不发达的医学条件下,一些患有不孕症的女子无法给丈夫留下后代,另外古代的幼子夭折率非常高。

  所以给丈夫纳妾也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制度了。

  然而宋朝的司马光却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他膝下无子,尽管妻子一次又一次的帮他纳妾,但他却不心动,一生一世只爱夫人直至去世。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在胡扯,司马光著名的《训俭示康》中的司马康是谁?

  夫人的心事

  其实司马康是司马光从大哥那里过继来的儿子,因为自己和张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相继夭折,为了不让夫人难过,也为了堵住外人的悠悠众口,所以司马光在三十几岁的时候,过继来了这个儿子。

  但这只是司马光的想法,但他的夫人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宋朝的律法明确规定,如果妻子不能给丈夫延续香火,又不给丈夫纳妾,那就是触犯了“七出”里的“妒”。

  所以张氏很是着急,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贤惠,她就开始劝说丈夫纳妾,但司马光就是不听,后来张氏干脆自己张罗,连续给司马光介绍了好几位颇有姿色的美女,但都无一例外的被司马光赶走。

  张夫人仍不死心,为了表示自己给丈夫纳妾的诚意,竟然在自己娘家人面前给丈夫搞了一个突然袭击

  于是张夫人就把女子安排在后花园和丈夫见面,等到四下无人之时,女子便凑上前去,结果司马光索性发火了,他和女子说:“我夫人不在的时候,你离我远一点。”

  这件事情在岳父家中成为了笑谈,人们纷纷夸赞小姐和姑爷的恩爱堪比司马相如,是那种“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翻版,简直是羡煞旁人。

  后来即便是妻子去世,司马光也没有续弦再娶。

  司马光的这份“痴情”让后人争相夸赞,甚至树立为忠贞爱情的榜样。

  然而司马光为何宁愿绝后也不纳妾?真的和流传的一样,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吗?

  司马光也有情愫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从司马光创作的《西江月》中就可以发现真相: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如果时光可以穿越,我一定带着一颗躁动的八卦之心去问问司马光。

  这位铅华淡妆的美女是谁?

  为何不敢见呢?

  你究竟对他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何以当酒醒之后深埋相思呢?

  通过研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之后才知道,在参加一次宴会时,他看到一位颇有姿色的舞姬,心中不免躁动,但奈何自己已有家室,所以只能把这份感情深埋心中,因此才会写下这首《宝髻松松挽就》以示纪念。

  看来司马光也和寻常男子一样,对美貌女子有着天然的情愫,既然如此,那么司马光为何能够达到“坐怀不乱”的境界呢?

  “坐怀不乱”的秘密

  其实这和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国同构”,许多国家层面的事情,根源在于家事。

  因为家事不是小事,特别是士大夫以及朝廷重臣的家事,绝不能只依据情感上的好恶,而抛弃礼法的规则和历史之鉴。

  回顾历史,男人妻妾成群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家庭情况复杂化,而这种复杂往往伴随着凶险。

  比如《知否》中的“宠妾灭妻”,比如《包公案》中的“狸猫换太子”,以及《如懿传》中的后宫争斗,尽管这些都是影视剧,但古代争宠之手段比起影视剧,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不然刘邦的爱妾戚夫人,怎么会被吕雉活生生的做成“人彘”!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情况的复杂化,就是家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因此司马光坚决不纳妾,而且在立嗣的问题上毫不犹豫,三十几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没有幻想,也没有说再等一等,或者娶几房小妾。

  人要有自己的信仰

  在他没有那些烦心琐事之后,就可以用全身心的教育司马康,以至于司马康年纪轻轻就有了一番成就,所以《宋史》中才有了这样的记载:

  “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

  也就是说,司马康走在大街上,大家虽然不认识他,但只要看到他的举止相貌,就可以猜出他是司马光的儿子。由此可见,司马光在司马康的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所以司马光一直认为,他所著的《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和自豪,因为“家”是国之根本,对于我们这样家国一体的社会,对待家事不能苟且,不能随便,更不能放任情感,司马光正是有这样的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他对待司马康的态度,也体现在他不纳妾这个问题上。

  所以司马光固然有因为夫妻情深才不纳妾,但是也有他自己坚持的信仰,促使他不会再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