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中,宋朝官员的俸禄标准是怎么样的

日期:2023-11-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宋朝官员俸禄标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里有这样一幕:

  范仲淹被贬黜时,曾经与晏殊进行过一番谈话。谈话时,范仲淹主动提到自己的俸禄,说:“我官位不高,一年的俸禄却有三十万钱。一亩中等土质的田地,丰年可得一斛粟,卖三百钱,三十万钱便是千亩田地一年收入,其中尤需天时地利人之辛勤劳力。我若不尽己责,无功而食,那我与天之螟、民之螣,有何分别啊?”

  显而易见,范仲淹这不是在炫耀,而是表达自己要勤勉工作、爱民如子,才对得起朝廷发放的这份俸禄。

  在宋朝,1000钱等于1贯,1贯约等于1两银子。这就是说,范仲淹一年的俸禄约为300两银子。

  不过,影视剧毕竟不是正史,所提供的俸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那么,在真实历史里,宋朝官员的俸禄标准是怎么样呢?

  宋朝对官员实行九品十八级的制度,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正一品包括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他们的年俸为1440两银子。从一品为尚书左右仆射、枢密使,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宰相,他们的年俸为3600两银子。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正一品官员级别高于从一品官员,为什么前者的年俸远远低于后者呢?这是因为,宋朝时期,所有的正一品官员,均为加官、虚衔,不是常职,手里没有实际职权,因而年俸反而低于从一品官员。

  在从一品以后,正二品的参知政事、门下侍郞、中书侍郎、知枢密院等官员,年俸为2400两银子;从二品的六部尚书、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等官员,年俸为720两银子……就连从九品的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等官员,年俸也能拿到约100两银子。

  这是什么概念呢?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就以大家很熟悉的清朝来比较吧。宋朝最低级别的从九品官员,俸禄标准相当于清朝的四品官员(105两银子)。而前面的范仲淹,每年300万钱(300两银子)的俸禄,比清朝的正一品文官都高——清朝正一品文官的年俸仅为可怜的180两银子。

  这还仅仅是年俸。宋朝官员在年俸之外,还有禄粟、绫绢绵、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甚至包括喂马的草料等实物补贴。众所周知,官员是读书人出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必须有差役等人员伺候着。这些差役人员,属于“临时工”,国家不给他们发放俸禄,但他们的衣粮、工钱等由国家发放给官员。

  这样一算的话,宋朝官员的实物补助价值会远远超过年俸。

  不仅如此,宋朝还有一种公使钱。所谓公使钱,是各路、州、军及刺史以上官员的特别费用,用以宴请、接待费用,类似于清朝时期的养廉银。公使钱的数额巨大,是年俸的数倍乃至于十倍之多,如从二品的节度使每年的公使钱有2万两银子,且上不封顶。公使钱由官员自行掌握,如果没有用完的话,可以装进官员的荷包。只要不被言官弹劾,它就是官员的合法收入。

  不过,1044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使用公使钱为打了胜仗的将士们举行庆功宴,遭到言官弹劾,被贬斥到岳州当知州。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了岳阳楼后,请范仲淹写出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官员虽然不种田,可朝廷会给他们分配一块田地——职田。从宋真宗时期开始,宋朝恢复了职田制度,授予地方官员一定面积的职田。两京、大藩府的职田最高,有40顷,约2万多亩。就连偏远地区的小县县令,都有7顷田地,约4600多亩。官员将职田租给佃农耕种,每年坐享其成,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宋朝的朝廷对官员很体贴,“爱屋及乌”之下,连他们的家属都照料得无微不至。官员到地方上做官,是不能携带家属的。期间,家属的赡养费和米、面、肉等生活用品,一律由国家财政承担。这样一来,官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

  最后,我们姑且以宋朝名臣包拯为例,来看他一年的收入水平吧。

  嘉祐元年(1056年)12月,包拯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权知开封府属于副职,但由于开封府牧、尹不常置,因此包拯是事实上的开封一把手。“开封有个包青天”,说的就是包拯权知开封府期间的事情。

  当年,包拯的俸禄,加上公使钱、职田收入等,约有20856两银子。此外,包拯还领到了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包拯为什么不怕土豪劣绅?因为他比一般的富豪阔绰多了。兜里有钱,说话就是硬气。

  在宋朝,像包拯这样级别的官员还有很多。高薪制度,让官员很高兴,可对国家财政形成了沉重的负担。如果经济形势欣欣向荣,倒还不是多大的问题;一旦经济形势下跌,问题就越来越大了。宋仁宗为什么要启用范仲淹实施“庆历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国家财政囊中羞涩,快要发不起官员的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