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南方瘴气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史书上神奇的“南方瘴气”
经常读史书或小说的同学会发现,古人在南方经常花式中毒。他们对传闻中的烟瘴之地,几乎是谈虎色变。
中文的博大精深,在这里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什么土薄水浅,什么林木蒸郁,什么毒蛇盘踞,都可以用“瘴”字一言以蔽之。总的来说,瘴气是多种疾病的综合体,是地理、医学、气候等多重因素下形成的文化概念。
想要理解这到底是什么神仙瘴气,我们要从“瘴”的历史开始说起。
从历史解读瘴气
瘴气自秦代以来便屡屡见于史书记载,可以说,瘴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两汉时期,主要用“湿”与“毒”来描述对南方疾病,“卑湿”意指南方“土薄水浅”。由此,南方暑湿致病乃至短寿成为中原汉人的一种定式思维。
三国至南朝刘宋时期,“瘴气”的说法开始频频出现了。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瘴气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从南方湿热地区扩大到西部高寒地带,即所有偏远荒凉之地的不明疾病都有可能被归结为瘴气所致。。。如果以前告诉你,青藏高原那么冷的地方也有瘴气,你信不信?
到了唐代,瘴气在概念上使用得更为随意。唐诗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比如白居易的《送客春游岭南》诗云:“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
基本上就是离家远了我生病了不开心了,那就是瘴气的锅。。瘴气在此时更多的是文学宣泄,而非严格的疾病学概念。
宋元时期,随着对南方地区了解的逐渐加深,人们终于开始从医学角度来解释瘴气了。比如苏轼和沈括这对相爱相杀的好朋友所撰《苏沈良方》里面就说:“瘴疾皆因脾胃实热所致。”
西部有瘴的说法仍然存在,但是已经有减少的迹象了。人们在写作时的使用,也开始谨慎了。
明清时期,瘴气与瘴病在南方的分布区域有所缩小,但作为文化概念的基调非但未见减弱,反而有所加强。
因此,从瘴气的历史沿革中就能看出,“瘴”字出现的时代虽晚,但南方卑湿暑毒,容易致人疾病的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在北方有关南方风土的诸多观念中,瘴气始终是一个鲜明的符号,这恐怕也是人们谈“瘴”色变的原因。
“瘴气”一直在迁移
两千年来,史书中所谓的“瘴气之地”,其实涉及到的地域范围很广,并且也在不断变迁。
秦岭淮河
战国西汉时期的瘴病分布北界可能在秦岭淮河一线,而长江流域为重病区。
隋唐五代
大巴山长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瘴病广泛分布于大巴山及长江以南,邛崃山、大雪山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域。
南岭
明清时期的瘴病主要分布在山区,而沿海地带极少,与隋唐五代时期相比大幅度南移,云南省最为严重。
云南
清代以后,中国的瘴病分布范围继续缩小,而且缩小速度很快。主要在云南省境内流行,其它地区只有局部地方流行。
从2000年的历史尺度上来看,不难发现瘴病的迁移是一个渐变过程,在逐渐南移甚至最后消失,那为什么瘴气会渐渐消失了呢?
瘴病分布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消除瘴病,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改造地理环境,使其不再是滋生瘴病的温床。
这时候不得不提到我国人民的特长了,那就是种地。随着北方人的不断南移,他们也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方。农民填平洼地、排干沼泽、消灭积水、开垦土地,把烟瘴之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基本上农业发达的地区,瘴气就会渐渐消失。
对瘴气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因素是气候。瘴气主要产于湿热气候,所以气候逐渐变冷也势必引起瘴病分布范围的缩小。5000年来,虽然中国的气候经历过几次冷暖交替,但总的趋势是变冷变干,气候带也在南移,这与瘴病分布北界逐渐向南退缩基本同理。
可以看出,瘴气由气候和环境的恶劣而产生,最终又随着气候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地消减,大自然的循环又双叒叕神奇地出现了。。
随着南方很多地方成为宜人住所和旅游胜地,瘴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当瘴不再是“杀手”,它反而还有些用处。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中医对瘴病的治疗,为今天疟疾和伤寒等症提供帮助;我们也可以从瘴病区域的不断南移中,了解古代的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甚至,瘴还影响了人口性别比例。。啥,瘴气和男女还有关系?点赞超过1000地理君就讲~~
话题
你曾经听说过瘴气吗?
留言区见